760例口腔科就诊儿童的心理行为分析

2007-4-26 14:04  来源:口腔医学5
作者:程希兰 阅读量:1437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在口腔科就诊时的心理行为。方法  将760例在口腔科就诊的儿童按年龄分4个阶段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时的合作程度与治疗手段关系。结果  较大儿童诱导合作比例较高,1-岁儿童诱导合作比例最低。结论  不同年龄儿童心理行为不同,在口腔治疗时应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取得信任和配合,才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关键词]  儿童;口腔治疗;心理行为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在医治疾病过程中,除了要从生物学的角度,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考虑疾病和健康的问题。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已引起广泛重视,在儿童口腔诊疗中,有效地处理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1」。现就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记录观察口腔科760例儿童就诊时的心理诱导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就诊患儿的年龄与分析
    760例在口腔科就诊儿童年龄范围为0-14岁,将年龄分为4个阶段即:1-岁,3—岁,6-岁,10—14岁。
1.2  就诊原因
    龋病69例,肿胀81例,疼痛318例,拔牙149例,黏膜病45例,牙外伤16例,萌出异常54例,形态异常2例,牙列异常6例,其他20例。
1.3  儿童合作分型
    合作型:该型患儿乐意接受治疗,能与医务人员很好配合。
    诱导合作型:该型患儿在治疗中有恐惧或任性表现,开始时不愿接受治疗,但经医护人员解释、赞扬以及其他语言诱导,可以配合完成治疗。
    强制型:该型患儿不愿接受治疗,经教育诱导或恐吓均无效,最后强行使用开口器完成治疗。
2 结果
    1-岁组儿童年龄小,理解力差,特别是2岁以下的患儿,很难经过教育诱导变为合作,多采用强制性治疗,此期儿童诱导合作比例最低。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知识不断增多,思维能力增强,经教育诱导合作比例逐渐增高,不同年龄段组就诊合作情况见表1。

 表1  760例儿童治疗时合作程度情况  [n(%)]

3  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对口腔医学体系产生重大影响。21世纪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理论、方法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2」。本文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口腔治疗时的心理行为。
    由于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活泼、好动,理解力低,自制力差,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患儿在就诊中多有恐惧、焦虑、反抗等不良反应,尤其在治疗中若遇到疼痛,即表现出哭闹、拒绝张口、回避问题、反抗等不利治疗的行为,严重时可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点,对患儿进行认真的心理疏导,提高患儿的自制力,并取得患儿的信任。
    口腔科治疗器械特殊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是引起患儿恐惧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口腔科患者就诊的最主要的心理负担是对治牙的紧张和恐惧,造成紧张的原因主要是怕疼「3」。因儿童对创伤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产生紧张。口腔治疗如龋病在去除腐质、制备洞型,牙髓病开髓及口腔注射麻药长时间处于开口状态引起关节酸痛等均使患儿难以接受。因此,治疗尽量在无痛、无味、无医源性创伤的情况下操作,动作轻柔,并向患儿保证治疗过程中无痛,去除导致患儿感到恐惧的主要因素。患儿在治疗中感到轻微疼痛时,可以向患儿许诺治疗即将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患儿往往会忍耐这种轻微的疼痛而坚持下去。口腔科的器械一般都较细长,呈针形,如探针、扩大针、拔髓针等,以及治疗时高速涡轮机发出刺耳的声音等均会引起恐惧而拒绝治疗,医护人员必须用温和的儿童式的语言向儿童解释治疗中所有器械的使用,比如把涡轮机的转动比作开小汽车,把水枪冲洗比作给牙齿洗澡,把打麻醉药说让牙齿睡觉,把拔髓比作抓小虫子等,让患儿理解各项操作,在思想上参与配合治疗「4」。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