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牙内收与唇部位置变化相关研究

2019-1-14 11:01  来源: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作者:虞菲 房兵 阅读量:29848

    正畸治疗把重塑面部美学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早在19世纪初,Angle提出“一旦建立了正常的咬合,面部软组织美学将水到渠成”。但在19世纪中期,Tweed总结了大量病例后提出相反意见,认为正常的咬合建立之后,面部软组织美学不一定与之平衡,提倡拔牙后重新定位切牙的位置,从而达到改善侧貌美观的目的。但也有学者提出批评意见,认为由于大幅度内收切牙导致脸型变成凹面型,面部丰满度降低从而使美观性降低。

    切牙的位置如何给侧貌美带来有益的变化,从历史上就存在争论。当代正畸学者们一致认为,切牙位置可影响面部软组织形态,其以改变面下1/3结构特别是唇部位置与形态从而影响和重建面部美学,前牙再定位与唇部之间关系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对切牙位置、角度与唇部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畸切牙内收过程中唇部的变化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切牙位置与角度对唇部的影响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切牙的位置和角度可影响唇部的美观。自1931年美国学者Broadbent以及德国学者Hofrath引入头影测量方法,头影测量即成为正畸治疗中必用的测量手段。1953年,Steiner在其头影测量分析中确定了切牙位置以及切牙长轴的范围,认为上中切牙长轴(U1)到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NA)的平均距离为4mm,角度平均为22°;下中切牙长轴(L1)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NB)的平均距离为4mm,角度平均为25°。同时还提出了S线,即通过软组织颏前点与鼻小柱中点连线,认为侧貌理想的白种人上下唇突点都应在此线上。

    Adams等对101名面部和谐美观的白人男性以及97名牙颌面畸形的白人男性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组人群中切牙的前后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切牙位置对唇部美学的建立具有意义。除了切牙位置之外,唇部位置还受切牙角度的影响。1965年,Marx通过肌电图记录发现,覆盖较深患者相比于覆盖正常患者,唇部肌肉会有变化。1977年Haynes对1159名11~12岁儿童分析发现,上唇位置受上中切牙角度影响。

    除此之外,在唇部动态美学方面,Cao等将1例安氏Ⅰ类女性的微笑侧貌进行电子模拟旋转相应的切牙角度,把一系列不同切牙角度照片给正畸医生和非正畸医生美学打分,发现上切牙越向唇部倾斜微笑美学打分越低。Zarif等将1名男性微笑照片的上切牙进行了-10°~+10°的倾斜扭转并让234名人员进行美学打分,同样发现切牙角度对面部动态微笑美学的呈现至关重要。以上可见,学者们一致认为切牙位置、角度与唇部美观的呈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2.切牙内收对唇部突度的影响

    2.1切牙内收对唇部位置的影响

    拔除前磨牙、创造间隙、内收切牙是改变唇突度的主要治疗途径。由于切牙位置与唇部位置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许多研究关注到切牙移动与唇部内收比例变化。上唇部内收与上切牙的比例从1∶1.2至1∶3.2不等,下切牙与下唇部内收比例从1∶0.4至1∶1.8不等,可见唇部位置与切牙位置的变化量各位学者研究结果差异很大。1972年Hershey研究结果揭示,上唇位置主要受上前牙位置影响,下唇位置同时受上下前牙影响。Kuhn等对47例有腭侧支抗钉内收前牙的病例进行研究发现,唇部的垂直变化和上中切牙切缘中点有极大的相关性。上中切牙内收量平均达2.28mm,且上中切牙切缘中点每移动1mm,上唇凸点相应移动0.59mm。

    2.2切牙内收对唇部厚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切牙内收过程中不仅唇部位置产生了变化,唇部自身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Ahn等对44例拔除4颗前磨牙的安氏Ⅱ类女性进行了3D成像分析,发现唇部软组织的所有标记点治疗前后都有显著变化。这些病例上切牙平均内收5.76mm,下切牙平均内收4.62mm。在垂直向,上唇缘向下移动,下唇缘向上移动,整体唇部变薄;在矢状向,上唇的移动比下唇的移动更为明显。在鼻唇部、口角处区域等标记点有显著的移动。此外,上唇内收变化集中在唇红内的标记点,而唇缘标记点的变化要相对少一些。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前牙与唇部之间的距离变小。

    曹芳等对30例拔牙矫治Ⅱ类1分类患者进行了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正畸后上唇红到上下唇闭合点最高处(上唇垂直向厚度)有变小的趋势,下唇红到上下唇闭合点最高处(下唇垂直向厚度)有变大的趋势,上唇矢状向唇红部组织厚度有增大的趋势,下唇矢状向唇红部组织厚度有减少的趋势。Solem等发现,上唇内收变化集中在鼻唇沟和口角之间的区域,下唇内收变化和颏前点软组织重新分布有关。Moseling等对137名女性的唇部形态进行了分析,发现拔牙组和非拔牙组唇部厚度无明显差异,并分析遗传因素和软组织自身特点是影响唇部突度的要素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切牙内收,唇部位置会内收,唇部厚度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唇部改变与切牙内收并非线性关系,与遗传、唇部本身张力有明显关系,需要增大样本量进行研究,得到符合自然的规律。

    2.3切牙内收对鼻唇角的影响

    随着切牙的内收,普遍认为鼻唇角增大。Leonardi等系统性回顾了双颌前突的成年患者拔除前磨牙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发现前磨牙拔除矫治可使上、下唇内收,鼻唇角增大。Stalpers等对100例Ⅱ类1分类拔除4颗前磨牙病例进行分析发现,上切牙平均内收2.72mm,鼻唇角平均增加了2.1°。Sodagar等对37例Ⅰ类和Ⅱ类1分类的伊朗女性进行投影测量分析,发现拔牙后前牙内收过程中,上切牙平均内收4.5mm,鼻唇角平均增大3.9°。Lo等发现,上切牙内收越多,鼻唇角的角度变化越大。Konstantonis对比研究了拔除前磨牙和非拔牙病例发现,拔牙组比非拔牙组的鼻唇角平均变大5.34°;但在拔牙组中,鼻唇角变小病例占56%,鼻唇角变大病例占44%。

    研究提示,拔牙内收并不都会造成鼻唇角的变大。除此之外,唇部的位置、形态、鼻唇角等还受唇部厚度、唇部紧张程度、人中长度、唇部在摄像时的位置等影响。Maetevorakul等对104例泰国Ⅱ类1分类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下唇内收情况与下切牙位置、下唇厚度、年龄、性别均有联系。且年龄和性别对上下唇在垂直方向上的改变影响较大。以上研究提示,正畸医生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对侧貌的预判应将患者年龄、性别考虑在内,并注意生长的潜能,进行个体评估。切牙内收过程中,由于涉及因素太多,唇部情况难以估计。

    在未来研究中,测量时最好让患者唇部处于一个松弛的状态,以保证唇部紧张程度相同,并尽可能控制其他影响因素。除此之外,成像技术也应尽可能精确,如使用三维激光面部扫描成像等技术来展示正畸治疗前后的面部变化,从而确定仅通过二维分析手段无法得到的组织改变,让唇部立体数据更有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切牙位置、倾斜度对唇部突度有直接影响,且切牙内收过程与唇部位置、厚度变化也有密切的相关性。随着切牙的内收,鼻唇角也有所改变。由此可见,切牙位置可通过对唇部位置、厚度、鼻唇角角度的影响来改变侧面唇部的正常形态。除此之外,不同种族、性别、生长面型中牙齿与唇部变化也不同,临床上更应注意到个体差异。以上提示我们,在正畸治疗中,要对切牙位置、角度进行严格控制,才能成功地重塑唇部以及面下1/3的美观。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