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筛查技术早期诊断口腔潜在恶性病患癌变的研究进展

2017-11-20 11:11  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李晨曦 施琳俊 唐国瑶 阅读量:10224

    口腔癌在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中排名第8位,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50%,其中,诊断时间过晚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因素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并延长生存时间。口腔癌中90%以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世界卫生组织(WHO)倾向于把可能引起口腔癌的疾病称作口腔潜在恶性病变(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其分类包括: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口腔红斑(oral erythroplakia,OE)、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planus,OLP)、尼古丁口炎(nicotine stomatitis)、吸烟相关的口腔黏膜角化(tobaccopouch keratosis)以及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有报道称,约5%~18%的OPMD转变为癌症。伴有中度或重度异常增生的患者,其癌变可能性更高,达11%~36%。因此,OPMD癌变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细胞刷技术、化学发光法、自体荧光法、生物染料染色法等无创筛查技术是一种易于被患者接收、可重复操作的癌变早期诊断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1.细胞刷技术

    多种辅助手段的应用弥补了传统细胞刷技术在取样、评价方法及病变分期等方面的不足。近年来发展的细胞刷技术主要包括液基脱落细胞学技术、OralCDx细胞刷技术及DNA定量分析技术。

    1.1液基脱落细胞学技术

    代替传统的涂片方法,能更好地维持细胞形态,利于观察。

    1.2OralCDx细胞刷技术

    收集上皮层表浅、中间、基底3个不同深度层次的细胞,固定在玻片上,进行实验室染色,通过计算机扫描,由细胞病理学专家进行诊断。

    1.3DNA定量分析技术

    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口腔癌诊断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当细胞发生癌变时,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异常,异倍体现象更显著,称为染色体不稳定。癌变细胞DNA的变化有:S期细胞百分率(S-phase fraction,SPF)增高,DNA含量明显增加,在DNA直方图上表现为多个异倍体峰出现。有学者对从1980年~2014年符合标准的13篇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NA异倍体分析优于OralCDx,两者结合应用能够提高OPMD的检出率。Ma使用细胞刷采集OPMD病损区细胞,进行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与同期同部位活检病理结果比较,发现DNA倍体异常在OPMD癌变中敏感性为86.36%,特异性为90%,阳性预测值为86.36%,阴性预测值为90%。本研究小组使用Oralcytobrush kits对OLK病损进行取样,使用全自动DNA定量分析系统进行检测,并同期同部位进行活检,发现DNA含量与OLK分级有关,提示DNA含量异常可能是OLK恶变的早期事件。

    然而,DNA定量分析技术也存在不足:①DNA定量分析仅能发现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而不能发现结构异常;②在不同区域取样可能会造成误差;③DNA倍体分析具有异质性,即同一例病损的各个样本间倍体性可能不一致;④DNA定量分析需要专门的仪器,不适于大范围筛查。

    2.化学发光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的仪器有Vizilite,VizilitePlus,MicroluxTM/DL。大部分关于Vizilite有效性的研究显示其能帮助判别传统目视检查(Conventional visual examination,COE)无法探查的区域。Rajmohan研究显示Vizilite对于异常增生检测的特异性为77.8%,而对OSCC的特异性为90%。Awan认为Vizilite能有效提高白色病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尤其是对口腔白斑来说,能有效区分白斑和正常组织,但对于红斑的区分能力仅为50%。

    尽管大部分研究提示Vizilite是有效的,但Vizilite的使用仍有局限性:①检测需要黑暗环境,临床上无法完全实现;②费用较高;③仪器无记录功能;④醋酸预处理会增加唾液流量,影响黏膜表面光的反射比;⑤对红色病损区域检测效果欠佳;⑥对于异常增生检测呈低特异性,导致过度治疗;⑦无法客观评价结果。

    3.荧光法

    荧光法检测口腔病损主要有3种,包括外源性荧光、荧光光谱学及自体荧光成像。

    3.1外源性荧光检查需要荧光基团达到一定浓度,可能造成反应延迟或过敏反应。

    3.2应用荧光光谱诊断恶性肿瘤时,细小的光学纤维仅能被用于局部口腔检查,不能用于整个口腔的检查。

    3.3自体荧光检测技术是目前新兴的癌症诊断技术,与传统白光内窥镜相比,在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的诊断上有很大优势。自体荧光成像检查已有较成熟的装置,例如VELScope,该仪器照射下,口腔内正常组织呈淡绿色,非正常组织为暗区,恶变区域表现出荧光缺失。VELScope能够提高正常组织和非正常组织的区分度,但能否区分异常增生和良性炎症区域仍有待观察。充血部位血红蛋白的增加会增强对光的吸收,导致荧光缺失,造成假阳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进行鉴别诊断。HankenH对120例可疑口腔病变患者运用VELScope进行检查,其敏感性为22%,特异性为8.4%。Koch研究显示VELScope对于OSCC的检测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5.8%,阳性预测值为41%,阴性预测值为75%~80%。在对照研究中,Rana发现VELScope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4%,传统的目测检查敏感性为17%,特异性为97%,因此认为,VELScope有助于发现癌前病变,但假阳性率过高。然而,McNamara认为传统目测检查比自体荧光检查更有效。

    4.生物染料染色法

    有学者对于可疑口腔黏膜癌变患者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其敏感性为72.4%~75%,准确率为73.7%~75.6%,阳性预测值为81.8%~91.3%,阴性预测值为60%~62.5%。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有:炎性损害可使上皮细胞间隙增大,炎性损害着色呈现阳性;同时,甲苯胺蓝也易使中性白细胞和细菌核碎片着色。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有:表面有角化的白斑或癌角质层无细胞核,无细胞间小管或孔,难以着色。另一种常用的染色剂为鲁戈氏碘液(Lugol’s iodine),在上皮异常增生及高分化鳞癌中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由于上皮细胞中糖原的含量与角化程度呈负相关,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呈正相关;假阳性的结果往往出现在角化层厚的良性病变中。因此,联合应用甲苯胺蓝与鲁戈氏碘液能克服单独使用时的不足,提高筛查的特异性。

    5.其他

    5.1光动力学检查

    运用光敏剂后,口腔癌患者的病损区域存在感光剂浓度变化的现象,从而产生与正常组织不同的荧光。光动力学检查的缺点在于不能区分异常增生和良性炎症。

    5.2皮肤镜(dermoscopy)

    目前已明确的是浆细胞唇炎及光化性唇炎在皮肤镜下的表现,但其在口腔内的应用鲜有报道。

    5.3反射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

    反射共聚焦显微镜类似断层CT扫描,又被称为“皮肤CT”。用于口腔内检查存在以下问题:①现有仪器的探头过大;②不同的仪器之间尚没有明确的比较标准;③口腔软组织弹性较大,获得的图像易产生伪影,影响图像清晰度和辨识度。

    5.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OCT)

    在皮肤肿瘤方面,OCT能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应用前景广大。但由于设备大小的限制,OCT在口腔内的应用较少,仅在观察唇部腺体、上皮等的正常结构方面有相关报道。无创筛查技术在OPMD的癌变早期诊断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各种无创检查方法均存在自身短板,其准确性、特异性仍有待提高。目前,学界已开始尝试将多种不同角度的无创检查方法相结合,期望能取长补短,提高筛查效率,同时也为长期随访和监控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方法。具体采用何种组合进行联合检查,仍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