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研究进展

2017-12-6 10:12  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陶雪梅 郭三兰 阅读量:39045

    1.概述

    混合牙列期是从乳牙开始脱落,恒牙依次萌出,直至所有乳牙被恒牙替换完毕的阶段,通常在6~12岁左右,牙列可暂时性不齐,且乳恒牙易龋坏。在我国,混合牙列期儿童,尤其是7~9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在46.84%~75.60%,第一恒磨牙患龋率为17.27%~47.49%。澳大利亚几乎50%的儿童遭受龋齿所带来的生活、相貌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儿童龋齿的高患病率及其治疗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公众健康问题。可见,针对儿童常见口腔疾病采用合适有效的口腔预防措施是有必要的。Petersen指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口腔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未来的主要挑战是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口腔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行动计划,而口腔健康教育便是重要方法之一。

    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即以教育为手段,帮助人们了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理解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从而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实践。对于儿童而言,混合牙列期是其心理生理逐渐成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及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此时期的口腔健康教育对儿童恒牙的发育及其一生的口腔健康维护有重要意义。

    2.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方式

    合适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对儿童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口腔卫生状况的提升及预防口腔常见疾病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关于混合牙列期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方式多样。

    2.1以学校为基础的口腔健康教育

    学校是混合牙列期儿童成长及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Heinrich-Weltzien等对1962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乳、恒牙患龋率分别为96.8%、39.7%,如何有效的预防混合牙列期儿童乳恒牙龋坏需得到重视,并建议以学校为主要场所,开展儿童易接受、方便实行,且符合成本效益最优原则的预防措施。Rajab等对约旦2496名6岁及2560名12岁在校儿童进行的调查显示,龋齿患病率分别为76.4%及45.5%,认为加强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是有效预防龋齿,促进牙龈健康所必须的,且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应尽快纳入健康促进计划中。

    PePetersen等对泰国南部15所学校学生以及3706名学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认为通过以学校为重要平台进行诸如使用含氟牙膏、有效刷牙等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能够达到较好的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Fernandez等对巴西20所公立私立小学中8~12岁的1211名儿童进行研究,发现学校环境对学生口腔健康影响很大,提出应促进学校环境的健康发展来预防儿童口腔问题。在国内,以学校为基础的口腔健康教育同样受到学者重视。台保军等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所开展的口腔健康教育除了能增强学生口腔保健意识,还能纠正不良口腔习惯,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我口腔保健行为。在其后,也有学者证实,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有助于儿童改善口腔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见,学校是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以学校为基础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便于对儿童进行集中管理、监督,使儿童能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随着研究深入,有学者开始探讨以学校为主的口腔健康教育应采用何种教育方法能更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

    Blake等采用60分钟课堂互动教学法来为儿童讲解口腔健康知识和口腔健康相关行为,结果表明短期内能提升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并能部分改善儿童口腔卫生行为。其他如口腔健康视频游戏、快乐牙涂氟计划等方法同样能在预防儿童龋齿,提升儿童口腔知识方面起到作用。在我国,马松波等采用由经过集中培训的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结果显示能有效提升小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及达到对其行为的改变,并建议小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应有计划的长期进行。顾瑜等采用课堂授课式和游戏参与式两种教育方法来讲解口腔知识,结果表明虽两种方法都能有效改善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但参与式的方法更有助于儿童刷牙效果的改善。可见,健康教育方法多样,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以提升儿童口腔健康为准则,由培训后的老师对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接受培训的老师文化层次较为统一,更易接受口腔健康知识的因素,同时,学校老师对学生更为了解,在进行知识的再次传输时,能更有效的以儿童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但口腔保健人员口腔保健知识更丰富,在宣传过程中更能进行透彻讲解,利于儿童理解及掌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后选择。

    2.2以社区为主的口腔健康教育

    社区口腔健康保健是改善和提高人群口腔卫生状况的基本途径,口腔健康教育为重要措施,社区非口腔专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是最主要的教育宣传力量。Mandal等对西孟加拉某区1205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问题严重,若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团体能够提供适当的口腔健康教育措施,当地儿童便能拥有更加健康的口腔及生活方式。同时,社区志愿者或口腔保健人员在对相应区域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时,由于对其所在区域常较熟悉,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内相关研究同样表明社区非专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居民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混合牙列期儿童在家受其照护者的影响较大,社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能使儿童随时受到保健知识熏陶,其照护者保健行为的改善对儿童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2.3就医时的口腔健康教育

    2.3.1非口腔专业人员的口腔健康教育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儿科医师(初级保健医师)应具备口腔健康风险评估能力,便于对就诊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指导;每年仅1.5%的儿童会拜访牙科医师,但有89%的儿童会拜访儿科医师,因此,通过儿科医师来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及实施口腔保健措施,可有效加大口腔保健力度。Krol认为,儿科医师应提升口腔保健知识,掌握预防口腔疾病的措施技能,并将这些知识技能融入到日常的临床诊疗中,从而有助于儿童整体口腔健康的提升。然而,Quinonez等指出,由于治疗时间的限制,缺乏训练及计费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参与口腔保健活动的儿科医师却只有极少数;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来促使儿科医师参与口腔保健活动。可见,非口腔专业人员所能进行的口腔健康教育仍然有限,但此种健康教育方法值得借鉴,儿科医师及儿科护理人员具备一定量的口腔保健知识,在对儿童进行健康评估或健康指导时,可更全面有效的评估儿童口腔状况,宣传口腔保健知识,起到预防常见口腔疾病的作用。

    2.3.2椅旁口腔健康教育

    椅旁健康教育即患者的应诊教育,是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可充分利用恰当时机,达到最好效果。家长带儿童就诊时,不仅迫切需要解决已存在的问题,也往往会渴望获取更多疾病相关的预防知识,因此,椅旁口腔健康教育会更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并将所获口腔保健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显著提升口腔卫生状况的作用。椅旁健康教育的方法多样,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角色扮演法及依据自我调节的常识模型来制定教育方法等。口腔医师及口腔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椅旁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椅旁口腔健康教育。

    2.4以家庭为主的口腔健康教育

    Rad等发现儿童即使有较好的口腔健康知识和态度,其口腔健康行为也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在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时,除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外,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自身的口腔健康行为及儿童生活成长的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尤以母亲的影响更为显著。父母的社会人口因素,自身口腔健康行为及性格、态度、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健康,口腔健康教育等措施的实施产生影响;家庭关系也是影响儿童口腔健康的因素之一。口腔健康教育者应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儿童及其父母口腔知识的宣传,改善父母对儿童口腔健康态度,寻找合适的口腔健康教育方式。李雪琦等针对儿童口腔保健行为和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开展互动式干预性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促进了家长口腔健康素养的提高,进而改善家长自身口腔状况,并使得儿童口腔保健行为得到明显改善。

    3.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问题仍突出,虽然国内针对学校、社区及家庭所进行的口腔健康教育干预研究较多,但干预方式较为单一;同时,针对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教育远期效果的相关研究较少。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儿童实际情况与成熟的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探讨适合混合牙列期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方式,促进儿童良好口腔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