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中VM的最新研究进展

2018-3-16 11:03  来源: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作者:高聪 于晓婧 付兆臣 阅读量:10502

    1. 口腔恶性肿瘤中VM发现及特点

    Maniotis等人于1999年对肿瘤微循环进行了研究并得知,人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肿瘤血管并不多,不过中心性坏死的现象却并不常见。管道于镜下可以得见,管道内存在一些细胞基质膜,呈阳性,是由肿瘤细胞形成的PAS染色;另外,还有一些管腔内存在着红细胞,经血管造影血管样结构可以得到证实。经过透射电镜、光镜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检测,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并不存在。在此条件下,他们提出了不依赖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微循环模式,即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概念。

    研究发现口腔高度恶性例如OSC、ACC等中存在VM。口腔高度恶性肿瘤中VM的特点:VM经CD34染色阴性,PAS染色阳性,血管内皮细胞并不存在管道内壁,壁细胞CD31在管道内壁并不深染;VM是微循环管道,是由细胞外基质界定的,肿瘤在其内部因为受到了血流的供养而得以生长。

    2. 口腔恶性肿瘤中VM发生机制

    2.1 肿瘤细胞自身方面

    通过对cDNA微阵列技术的利用,对侵袭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进行分析,该基因型是多能胚胎样干细胞的转化方向。高侵袭性肿瘤细胞因为自身特有的分化能力,使可塑性得到了充分表现,进而实现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VM的模拟。

    2.2 肿瘤微环境的有关方面

    2.2.1 重塑细胞外基质

    口腔恶性肿瘤VM形成中的重要改变肿瘤细胞外基质重塑,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参与口腔肿瘤ECM重塑。与其形成的主要蛋白分子,比如VE-cadherin、上皮细胞激酶(EphA2)、上皮细胞激酶(EphA2)以及PI3K。

    2.2.2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因为受到缺氧微环境的刺激才得以表达,在转录调控因素中,HIF-1α处于主要位置。对VEGF的转录和下游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进行上调,借助VEGFR-2,VEGFA可以将ERK1/2激活,进而加快了VM形成的速度。

    2.2.3 其他

    存在于肿瘤组织内的pH值、局部细胞因子的浓度、氧分压以及微血管密度等均与肿瘤中VM形成相关。

    2.3 与形成口腔高度恶性肿瘤VM有关的其它分析

    蛋白酪氨酸激酶,VE-cadherin钙黏蛋白,环氧合酶-2,组织因子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的有关基因,迁移诱导蛋白-7(migration-inducingprotein 7,Mig-7)等分子在高侵袭性肿瘤高度表达促进VM形成。

    3. 口腔高度恶性肿瘤VM研究进展

    3.1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VM

    研究对10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经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AS染色,其中15%CD34染色阴性PAS阳性,证明了口腔鳞癌中VM的存在。在没有发生中央坏死的肿瘤中可以找到VM,而在肿瘤的外周由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存在,其供养状况较好不易找到VM。

    3.2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VM

    借助涎腺腺样囊性癌AU-M细胞系进行裸鼠模型的构建,等到裸鼠模型经过3周的生长之后,取其标本进行CD31免疫组化学染色和HE染色,通过HE染色分析到腺样囊性癌中有肿瘤细胞围成管腔样结构,管腔中可见红细胞,血管样结构未被CD31深染,腺样囊性癌细胞自身变异形成的管腔样结构符VM特点。

    4. 治疗

    目前抑制VM形成主要是通过抑制与其相关分子,抑制下游分子的治疗会造成肿瘤内缺氧,HIF-1a被认为是VM的起始因子,缺氧促进了HIF-1a表达VEGF-A、EphA2、VEFR-1等与VM形成相关的分子,因此抑制HIF-1a是抑制VM最关键靶点。有研究发现,MTOR参与VM的信号通路,符合正相关系,特别是参与缺氧诱导之间通路。

    5. 总结

    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正在不断的深入研究口腔高度恶性肿瘤血管的生成拟态,也会得到更为清楚的分子机制,相信口腔高度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更加成熟。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