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间隙美学的研究进展

2018-5-2 14:05  来源: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谢乙加 邹训明 徐晓梅 林富伟 赵青 阅读量:19239

    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微笑美学的研究,从侧貌美学到正面美学,从静态美学到动态美学。颊间隙,作为微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微笑美学的影响也逐渐被正畸医生甚至普通大众意识到。口腔正畸医生要在充分了解颊间隙审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通过正畸矫治方法改变颊旁间隙大小的方法,才能在临床方案设计和矫治实施的过程中为更多患者带来更美的微笑。因此,本文从颊间隙的定义及研究方法、颊间隙的大小及美学呈现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对正畸临床美学决策提供参考。

    1.颊间隙的定义及研究方法

    1.1 颊间隙的定义

    颊间隙也可称负性间隙或黑色间隙,是微笑审美中的评估指标之一。1958年,修复医生提出的颊间隙是指微笑时可见的最后一颗牙颊面与口角之间的间隙——这一定义为后来多数学者和研究所使用。后来,Hulsey又提出:颊间隙比是指上颌尖牙间宽度/微笑时口角间宽度之值,即颊间隙是微笑时双侧上颌尖牙与口角之间的间隙——这一定义也有部分学者在研究中使用。本文关于颊间隙的定义,亦采用大多数学者和研究所使用的定义。

    1.2 颊间隙的研究方法

    根据定义可知,颊间隙是正面微笑时的三维呈现,但是由于对颊间隙研究主要借助二维的图片资料,因而测量指标过去主要用一维的颊间隙线性指数(buccal corridor linear ratio,BCLR),近年来有研究开始采用二维的颊间隙面积指数(buccal corridor area ratio,BCAR)。因颊间隙定义的差异,BCLR可指微笑时所见上颌最后一颗牙颊面和口角之间的间隙宽度所占微笑时口角间宽度的百分比(此前多数研究采用此指数),也可指上颌尖牙颊面和口角之间的间隙宽度所占微笑时口角间宽度的百分比;同样,BCAR也可指微笑时所见上颌最后一颗牙颊面和口角之间的间隙面积所占微笑面积(微笑时上下唇缘之间的面积)的百分比,或指微笑时尖牙颊面和口角之间的间隙面积所占微笑面积的百分比。

    2.颊间隙对微笑美学影响的研究

    目前认为,对微笑美学影响较为重要并且研究较多的方面主要包括牙龈暴露量、笑弧呈现效果、颊间隙大小以及上中线与面中线的一致性。作为微笑审美的评估指标之一,颊间隙对微笑美学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始于20世纪50年代修复医生提出颊间隙的定义时,他们认为:颊间隙缺失使患者微笑不自然,形成义齿面容,而适当的颊间隙使微笑与个性相协调,增加牙列的真实性。这一观点在多年时间里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和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20世纪60年代,又一度有学者提出只暴露6颗前牙的微笑才是迷人的微笑,他们认为暴露过多牙齿的微笑不够含蓄。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文化的变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微笑时,过大的颊间隙使微笑显得不够丰满,因而倾向于更小的颊间隙和更丰满的微笑。但是,也有学者持对立的观点,认为颊间隙大小对微笑美学影响不大。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及临床实践,笔者认为:适当的颊侧负性间隙可使微笑更协调。

    3.颊间隙大小及美学呈现的影响因素

    回顾以往的文献,国内外学者们认为:对颊间隙大小及其美学呈现效果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评价者因素

    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不同评价者之间对颊间隙的美学效果评价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正畸医生都更青睐饱满的微笑,即尽量小的颊间隙。而且,一些学者还指出,普通人和专业人士(正畸医生或牙科医生)对颊间隙大小变化的审美敏感度是有差异的,归因于医生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提高了其敏感度。另外一些学者还发现:对颊间隙大小的审美认知存在一个“阈值”,例如以空间比例10%和25%为阈值,0%~10%,随其所占比例增大,评价者美学评价呈上升趋势;10%~25%,评价者美学评价开始下降;超过25%,其美学评价显著下降。

    另有学者的研究认为:种族、性别对颊间隙的美学评价存在一定的影响,如认为女性评价者的评价较为严苛,普遍美学评分低于男性。也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与此相反。还有学者提出:关于颊间隙美学评价的参考价值偏低,因其重复试验时Kappa值较低。

    3.2 被评价者因素

    3.2.1 骨性因素

    1)垂直骨面型。Valiathan等曾对Roden-Johnson等的研究结果提出异议:人们对一整张微笑像的颊间隙美学评价和对只有面下部分微笑像的颊间隙美学评价可能是不同的。Ackerman指出:颊间隙的增大对长面型微笑美观性的不良影响比对短面型者大,适当的颊间隙可能使短面型者面型看起来不那么“短”,而颊间隙大小对均面型者的影响可能要比前两者小。而Zange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评价者对于长面型者颊间隙大于28%时,评价才显著降低;而正畸医生对于长短面型者都倾向于较小的颊间隙(2%、10%)——这与Ackerman的观点略有出入。Yang等的研究则表明:不同垂直骨面型与颊间隙的大小具有相关性——下颌平面角与颊间隙大小呈负相关。推测原因可能是垂直向高度的增加使得微笑时下唇动度远多于上唇,垂直向动度的增加使得横向动度减小,从而使颊间隙变小。

    2)矢状骨型。根据Sarver等提出的微笑美学三向观点:上颌骨位置的后缩可能会导致颊间隙的增大。但是McNamara等的研究却尚未发现上颌骨相对于颅底的前后位置关系与颊间隙大小的相关性。

    3)横向颌骨宽度、牙槽基骨宽度和面宽度。回顾文献关于横向硬组织对颊间隙影响的研究较少,Tikku等的研究结果提示:面宽度和上颌骨宽度与颊间隙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变关系,而下颌骨宽度和颊间隙之间存在反变关系,但是其相关性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Yang等的研究结果则尚未发现牙槽基骨宽度与颊间隙间的关联性。

    3.2.2 牙性因素

    1)牙弓宽度。众多学者都认为:牙弓宽度是个体颊间隙大小主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正畸治疗中可以加以利用的因素。普遍认为,牙弓宽度与颊间隙大小之间存在反变关系。因而,无论是拔牙病例还是不拔牙病例,牙弓宽度的保持和适当扩宽,有利于消除过大的颊间隙,获得饱满的微笑。Tikku等的研究表明:尖牙间宽度和磨牙间宽度与颊间隙大小间存在反变关系。Yang等发现:前磨牙间宽度和磨牙间宽度与颊间隙大小间存在反变关系。也有个别学者的研究显示:牙弓宽度对颊间隙的大小没有影响,这可能是由颊间隙定义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所致。

    2)拔牙与否。一度有学者认为:拔牙矫治会导致牙弓的缩窄,进而造成颊间隙变大。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前磨牙拔除的矫治对牙弓宽度和颊间隙大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近年来,Meyer等提出:以往研究的拔牙矫治对宽度和颊间隙的影响多采用尖牙间、前磨牙间或磨牙间宽度的测量,这往往忽略了矫治中牙齿在基骨内前后向位置变化所带来的宽度影响。Meyer等采用腭皱襞为参照的牙弓宽度测量研究则提示:无论是拔牙还是非拔牙病例,其牙弓宽度都表现为增加,非拔牙病例增宽更多;但是拔牙与不拔牙对颊间隙大小影响的差异仍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牙齿总量。Yang等的研究发现:上颌牙径总量(左上第一磨牙—右上第一磨牙间所有牙近远中径的总和)与颊间隙大小呈反变关系。这看似与拔牙矫治对颊间隙大小无影响相矛盾,笔者解释为:这可能与个体间牙大小的差异有关,即拔牙病例若牙体较大的话,即使拔了牙其上颌牙径总量还是可能比不拔牙病例大。

    4)后牙颊舌向的倾斜度。不少学者提出:后牙的颊舌向倾斜度(转矩)可能对颊间隙大小有影响,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却很少。最近,Meyer等的研究也未能发现后牙颊舌向倾斜度与颊间隙大小间关系的统计学意义。因而,目前尚没有研究证实:是否适当的后牙冠唇向倾斜能够有利于获得更小的颊间隙和更饱满的微笑。

    3.2.3 软组织因素

    提出颊间隙概念之初,学者们就认为颊间隙的大小和形态与面部肌肉的张力大小、上下唇的形态和运动度有关。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尚不足。

    3.2.4 年龄因素

    Desai等的研究表明:随年龄增加,微笑空间变化表现为垂直向减小、水平向增加,即颊间隙有增大的趋势。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口周肌肉增龄性弹性、舒缩活性和功能的降低有关。而Sarver等也提出:对于某些扩弓矫治的病例,青少年时期治疗结束时可能略显“过矫”,表现为过于宽大的牙弓和极小甚至缺失的颊间隙,但随着患者个体的成熟,颊间隙会增大,从而逐渐变得与微笑时口裂宽度相协调。这可能也是目前多数学者提倡年轻患者宜矫治成较宽大的牙弓,较小的颊间隙和较饱满的微笑的美学考虑因素之一。

    3.2.5 性别因素

    Maulik等的研究表明:年轻女性较男性而言,有更高的笑线、更协调的笑弧和更小的颊间隙。

    3.3 时间因素

    自颊间隙概念被提出以来,关于颊间隙对微笑美学的影响经久不衰,但从不同时期研究的结果来看,不同时期人们对颊间隙对微笑美学的影响评价是不同的。这体现了随时代变迁,人们审美观念发生的变化,例如从过去的认为微笑只暴露6颗前牙的含蓄之美,到如今多数学者认同的“饱满”微笑。

    3.4 其他因素

    其他还有许多外界因素或被评者或评价者因素可能对颊间隙的大小及美学评价产生影响,如环境光线,微笑时牙龈暴露量,被评者舌位,被评者唇位,评测者与被评者间所呈的观察角度等。

    4.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颊间隙的美学研究成果是值得关注的,对于正畸临床的美学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也还存在有欠缺的地方,如软组织因素及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对颊间隙大小的影响,诸多学者对此都有关注,但是却缺乏相关的实验性研究。因此,关于颊间隙相关的美学,尚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