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研究进展

2019-5-27 17:05  来源:口腔医学
作者:赵珍 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阅读量:13286

    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是指对错位牙齿施加适合的矫治力使牙齿得到矫治,建立平衡、和谐及稳定的咬合关系。因此,牙齿受力移动是矫治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正畸力主要由由各类弹性弓丝、橡皮圈、肌肉收缩力等提供,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医生矫治错位牙齿的关键为支抗,故在正畸矫治过程中,要采用稳定、适当的支抗矫治错位牙齿。

    1.支抗

    牙齿移动过程中,可以抗衡正畸力产生的反作用力或可以控制不希望发生的牙齿移动的一种结构。这些结构可为牙齿、牙弓、口唇肌、颅面骨等。然而在正畸治疗中,将正畸力应用于牙齿移动,势必产生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在临床上支抗可为关闭拔牙间隙中应用力和可用间隙的量之间的相对关系。磨牙支抗丧失不仅仅包括矫治器产生的机械力造成的丢失(即机械力支抗丢失),还包括磨牙的生长与漂移(即生理性支抗的丢失)。

    对于机械力产生的支抗丢失是正畸医生关注的重点,临床上常常采用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J”钩,增加支抗牙齿数目,将支抗牙齿连为一个整体、舌弓、种植体支抗、颌间牵引、弓丝末端使用后倾弯减少矫治力系统的摩擦力等措施来加强磨牙支抗,以达到理想的矫治效果,使支抗牙齿不发生任何移动或尽可能减少支抗牙齿的移动,但却疏忽了对生理性支抗丢失的考虑。

    近些年来,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体支抗控制技术越来越受到正畸医师的关注,其在支抗的控制上更加稳定,使更多正畸疑难病例的治疗得到有效解决。但有些医师认为种植体支抗是对患者创伤大、操作风险大、不容易掌控,治疗费用较高等弊端。并且许天民教授在临床研究中得出:当采用绝对支抗钉内收前牙时,牙齿在发生移动过程中,多以骨吸收为主,而骨增生局限的生物学模式进行牙槽骨的相关改建。种植钉在矫治过程中不易前移,又需关闭拔牙间隙,多易造成骨开窗、骨开裂等问题,从牙周健康状况出发,正畸支抗要适宜而不是越大愈好。

    基于以上问题,许天民教授提出了生理性支抗的理念,并根据该理念,研究发明了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技术(即:PASS技术physiologic anchorage Spee’s-wire system)。

    2.PASS技术

    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利用口腔内口周肌肉的生理力量,在矫治器机械力损失控制的情况下将牙齿引导到符合生理特性的协调位置。口周的生理性力量为牙齿咬合力、牙齿萌出力、唇颊舌肌力及牙周韧带的力量等。

    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汲取方丝弓、直丝弓、Begg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等多种矫治器特的特色及矫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生理性力量的作用来加强磨牙支抗的控制。

    临床中关于磨牙生理性支抗丢失的原因有:

    ①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在牙齿正常的萌出过程中,恒尖牙的萌出时间较晚,多迟于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萌出时间,故当恒尖牙萌出时,多会由于萌出的间隙、萌出的方向、萌出的动力、肌肉力量的不协调等因素造成其唇舌向、近远中向的扭转,低位、异位、阻生等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因此,尖牙的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远高于磨牙。根据许天民教授关于临床中常见的几种恒磨牙与恒尖牙错牙合的受力情况分析,得出错牙合畸形最严重的牙齿主导控制矫治力系统。

    ②磨牙的生理性移动:上颌磨牙随着下颌骨的生长在不断前移,用于维持上下磨牙的咬合关系,多于牙齿建牙合后保持相对稳定。且牙齿本身有近中移位的趋势、咬合力向前的分力、第三磨牙的萌出以及牙齿邻面的磨耗均可能导致磨牙近中移动。Bjork等6年追踪研究发现上下颌骨均向下、前方向生长,上颌磨牙向近中平均移动5.5°,Iseri等教授等研究发现9~25岁个体磨牙近中前移量约为3mm,许天民教授纵向研究得出上颌磨牙为了代偿下颌骨向前的旋转及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向前移动的量而近中倾斜,从而造成生理性的支抗丢失,可达到2.63mm。

    ③磨牙在拔牙病例中变化:在拔牙病例中支抗磨牙前移导致的支抗丢失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性因素如年龄、性别等因素息息相关,不仅受到矫治器产生的机械力的影响,还受越隔纤维组织产生的牵引力及咬合力的作用影响。Tsourakis等临床研究得出在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病例中,下颌磨牙多以每年1.2mm的速度发生近中移动,造成一定的支抗丢失。

    ④直丝弓托槽的设计:在MBT直丝弓矫治器上颌尖牙托槽预成8°的前倾角,而上颌磨牙预成为0°的前倾角,下颌尖牙预成3°,下颌磨牙预成-1°;在Roth直丝矫治器中,上颌尖牙预成13°的前倾角,上颌磨牙预成0°的前倾角,下颌尖牙预成3°,下颌磨牙预成0°。前磨牙和磨牙的预成情况相近,其托槽的设计易造成尖牙后方的前磨牙及磨牙在排齐的过程当中逐渐前倾,支抗丧失。因此,为了更好的避免直丝弓矫治中出现的支抗丢失,许天民老师设计了XBT颊管。

    2.1颊管的结构

    ①上颌交叉颊面管—XBT颊面管:此颊面管由主弓丝方管和后倾圆管两个管腔,在颊管的近中交叉形成方形管为-7°,下方的圆管为-25°。②下颌颊面管的牙合向管壁加了个槽沟,当弓丝穿出槽沟时,便形成后倾角度,此角与下颌管腔的夹角约15°,再加上下颌颊管的轴倾度5°,当弓丝穿出沟槽时,形成与下磨牙牙合面约为-20°。

    上颌XBT颊管独特设计的-25°的圆管,此角度已超出大部分错位严重牙齿的角度,从而使磨牙在镍钛圆丝排齐阶段一直受到后倾力矩,从而占据主导力矩。在牙齿的初期排齐阶段,镍钛细圆弓丝入-25°的圆管可有效、快速的解除前牙段的拥挤,产生轻力、低摩擦的高效矫治效果;其次与口外弓相比,在不依赖患者依从性的情况下,上颌磨牙一直受到24h持续的后倾力矩,有效的阻止了生理性支抗的丧失,与种植钉支抗相比,对患者的创伤小,临床操作简单易于接受。

    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还改变了前后牙托槽的设计,即独特的MLF托槽,其在结扎翼的下方去除了少许钢材,使槽沟外壁变成了一个斜坡,结扎丝可顺着斜坡滑动到结扎翼的根部,从而增加了槽沟在第一序列方向的余隙,减小了摩擦力,可以满足正畸医生在不同的患者、不同阶段对摩擦力的要求,根据每颗牙的错位程度选择弓丝的尺寸(0.012英寸、0.014英寸、0.016英寸、0.018英寸(注:1英寸=2.54mm)),结扎丝的粗细(0.20mm、0.25mm、0.30mm到结扎圈)或扎方式(单翼、双翼;入槽、不入槽等),调节局部摩擦力和矫治力之间的平衡。

    临床上常用的正畸矫正器槽沟牙合龈向尺寸为0.018英寸和0.022英寸两种系统,生理性支抗控制系统将切牙的牙合龈向尺寸改为0.020英寸系统,减小了弓丝与前牙托槽间的余隙,但保持后牙的槽沟尺寸不变,理论上既加强了间隙关闭过程中对前牙的转矩控制,又减小了弓丝沿后牙托槽滑动的摩擦阻力。而且在牙齿排齐初期对第二前磨牙不进行入槽结扎,可利于尖牙的远中移动,使尖牙与切牙间的牙龈越隔纤维组织发生收缩,可有效防止切牙的唇倾。

    2.2咀嚼肌方向与磨牙长轴的关系

    正畸医师在不断地临床工作中察觉到高角患者比低角患者更易发生支抗的丢失,其原因为:低角患者咀嚼肌相对于高角患者更发达,牙齿不容易移动,后牙不易前移造成支抗丧失。因此,咀嚼肌力量对支抗的丢失有相关的影响作用。但在临床操作中,咀嚼肌力受到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呼吸方式、主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利于正畸医生对咀嚼肌力量大小的控制,因此,在临床操作中,正畸医师往往不能对咀嚼肌力施以主动的改变。

    但从许天民老师建立的咀嚼系统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可以发现:①当后牙牙合曲线与咀嚼肌方向近乎垂直时,磨牙的牙长轴与咀嚼肌的肌束方向几乎平行,咀嚼肌收缩力基本分解为沿磨牙牙长轴的垂直压力,而牙合曲线方向的水平分力几乎为零。②当磨牙在整平阶段出现前倾,其牙长轴与咀嚼肌束的角度将增大,随着二者的夹角不断增大时,咀嚼肌收缩力分解为沿磨牙牙长轴的垂直压力将变逐渐小,而牙合曲线方向的水平分力将不断增大。因此,后者更容易出现支抗丢失,但是前者可增加磨牙前移的阻力。虽然临床医生不易改变咀嚼肌力的大小、方向,但可以实现对磨牙角度的改变。通过改变磨牙角度,控制咀嚼肌在磨牙长轴方向的垂直压力以加强支抗。

    3.小结

    方丝弓矫治技术通过临床医生弯制各种曲来实现对牙齿的三维控制,从而达到对磨牙支抗的控制。弯制弓丝时,通过选择矫治曲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来控制矫治力系统,比如在磨牙的近中弯制后倾曲,让磨牙成为主导力矩。直丝弓矫治技术把在弓丝上所弯制曲预成在托槽上,以及无曲镍钛丝的广泛应用,就不需在弯制各种曲,这时矫治力系统由错牙合畸形的牙齿所控制,牙齿错牙合畸形最严重,成为占主导力矩的牙,而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其独特设计的XBT颊面管,让磨牙在细的镍钛圆丝排齐上下颌牙列阶段就成为占据主导力矩的牙齿,使磨牙受到24h持续的后倾力矩,有效阻止了生理性支抗的丧失。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与传统方丝弓比较,汲取其磨牙后倾力矩的理念,但不需要额外的口外支抗装置。与直丝弓矫治技术相比,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充分利用生长发育的潜力、生理性代偿机制及生物力学等因素。其独特、新颖的矫治器特点、矫治理念,为正畸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极力推广应用。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