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9-8-2 10:08  来源: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作者:贾玉林 赵怡芳 阅读量:30015

    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唾液腺黏液囊肿,由舌下腺导管阻塞致唾液潴留所引发,或是由舌下腺导管、腺泡破裂致唾液外漏而形成。临床上分为单纯型、口外型和哑铃型,其中单纯型和哑铃型在口底区均具有典型囊肿的临床表现,较容易诊断;而口外型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口底区无任何体征,易被误诊。本文主要就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做一概述。

    1.舌下腺囊肿的诊断

    1.1临床特征

    舌下腺囊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1)单纯型:占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质地柔软、有波动感,囊壁薄,常位于口底的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囊肿因创伤破裂后,流出略黄色而黏稠或蛋清样的液体,囊肿暂时消失,但创口愈合后,囊肿长大如破裂前。(2)哑铃型:较大的舌下腺囊肿可穿过下颌舌骨肌进入下颌下区,也可波及对侧口底,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3)口外型:又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舌下区的临床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黏连,不可压缩。

    1.2影像学检查

    1.2.1B超检查

    B超为常见的无创性检查,其对囊肿可进行定性和大小测定,但缺乏特异性,不能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误诊率较高。舌下腺囊肿的B超检查显示:舌下区和(或)下颌下区不规则囊性回声,边缘毛糙,内部液性暗区清晰均匀,腔内无血流信号;偶有病程较长者,因囊腔内分泌物更加黏稠,液性暗区则欠清晰并伴有强光点分布;继发感染时液性暗区边界不清楚,周边彩色血流可增多。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黏液是舌下腺囊肿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舌下腺囊肿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1.2.2CT检查

    CT检查能确切显示囊腔形态、范围及走向。哑铃型或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CT检查显示:舌下区和(或)下颌下区可见囊实性病变;部分下颌舌骨肌局部有断裂、缺失,并可见囊肿经裂隙处脱出;部分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存在“尾状征”,即表现为囊肿主体部分在下颌下区,而其余部分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伸向舌下间隙。CT检查可作为诊断舌下腺囊肿的依据。

    1.2.3MRI检查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位于口底舌下间隙,由于口底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因此,MRI比CT能更良好地显示口底囊性病变的特征。MRI检查能明确舌下腺囊肿与下颌舌骨肌之间的关系以及囊肿的走行方向。MRI是无创检查,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患儿,其比穿刺、造影及CT检查均有优势。舌下腺囊肿的MRI检查显示:囊性病变T1低信号、T2高信号,且囊肿有“尾状征”。舌下腺囊肿在T1W1上的信号变化较大,其取决于蛋白含量或出血量等,有时需要与皮样囊肿、脂肪瘤等实体瘤鉴别。

    1.3囊肿内容物检查

    穿刺+淀粉酶测定试验是舌下腺囊肿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作为与颈部囊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依据。舌下腺囊肿穿刺显示:囊肿内容物为蛋清样黏稠液体,可拉成长丝,这是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囊液含有丰富的淀粉酶,且淀粉酶测定试验阳性。穿刺失败可能与穿刺方法、囊液量少、病变位置较深、患者不能配合等有关。在B超引导下穿刺,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并减少误诊。

    1.4组织学检查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综上,口内型和哑铃型舌下腺囊肿可根据其临床特征较容易做出诊断;而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主要表现为在下颌下区、颏下区及颈部的肿物,口底区无任何体征,肿物缓慢且无痛性增大、触诊柔软,易与下颌下区其他肿物相混淆,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2.舌下腺囊肿的鉴别诊断

    2.1下颌下腺囊肿

    下颌下腺囊肿和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均位于下颌下三角区域,仅凭临床表现难以诊断,可通过穿刺、影像学检查等鉴别。舌下腺囊肿囊液为蛋清状,以黏液为主;下颌下腺囊肿囊液稀薄,以浆液为主。由于下颌下腺导管韧且弹性好,可承受囊液的压力,不易形成囊肿,故下颌下腺囊肿临床很少见。通常当囊肿来源于舌下腺时,CT或MRI检查能观察到“尾状征”。

    2.2大囊型淋巴管畸形

    下颌下区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囊性淋巴管瘤)常见于儿童,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增大,不能自行消失,易并发感染,且难控制。触诊时波动感明显,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检查囊液稀薄、淡黄、清亮,涂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

    2.3口底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生长缓慢,在成人中好发于20~30岁。其表现为无痛性缓慢增长的包块,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位于口底区的病变可因包块逐渐增大而出现阻塞症状(如说话及吞咽困难),位于颏下区的病变可致“双下巴”状表现。皮样囊肿生长缓慢,不易发现,可在青春期突然迅速增大,是由皮脂腺分泌大量的皮脂和上皮脱落造成。口底皮样囊肿包膜厚,扪诊时有面团样柔韧感;穿刺可见半固体状皮脂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毛发;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毛囊和皮脂腺等结构。

    2.4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属于一种鳃裂畸形。鳃源性囊肿与瘘是由鳃裂未完全退化的组织发育而成,有外开口者形成瘘管或窦道,无外开口者形成囊肿。瘘管多在婴儿期被发现,而囊肿则发现较晚。鳃裂囊肿多位于下颌角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一般比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更向后下方生长,偶尔在同侧咽侧壁可见内瘘口,上呼吸道感染时囊肿可增大,穿刺可抽出清亮、含胆固醇结晶的黄色或棕色液体。

    2.5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居多,是颈部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其可发生于自颏下至胸骨上切迹之间颈中线的任何部位,多位于舌骨和甲状腺之间,囊肿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并发感染时囊肿增大较快,感染控制后囊肿又可缩小。囊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常形成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瘘管,囊液一般为淡黄色液体并略带黏性,淀粉酶测定试验阳性。甲状舌管瘘行碘油造影可显示瘘管的方向。

    2.6静脉畸形

    口底及下颌下区静脉畸形多在出生时即可发现,病损体积不大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续发展,病损体积增大,可引起颌面、唇、舌等畸形及功能障碍;如遇外伤、继发感染或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可引起疼痛、肿胀,甚至出血。静脉畸形位置深浅不一,病变部位表浅时呈可压缩的蓝紫色包块,而位于深部的静脉畸形,仅凭临床检查有时难以做出正确诊断。静脉畸形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出血液,放置时间久后可凝固。静脉畸形在MRI检查的T1加权像上表现为中等信号强度的实体团块,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均匀的团块影。大面积的静脉畸形常伴有静脉石,CT检查可较好显示结石的位置,表现为散在的高密度钙化影。

    3.结语

    B超检查显示,颈部囊性肿物和脉管畸形均有清晰的边界,囊肿形态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呈多房状,静脉畸形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些都与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有明显区别。穿刺检查及囊肿内容物的化学分析对诊断舌下腺囊肿也能提供极大的帮助。因此,B超结合穿刺检查对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必要时可行CT或MRI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