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高危人群预测和个体化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2019-9-16 16:09  来源: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作者:赵岩 靳趁心 阅读量:7516

    预防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分支。当我们迈进21世纪后,龋病和牙周病的预防取得重大进展,使最终消除这两大类口腔疾病成为可能。在众多预防措施中,高危人群预测和早期诊断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龋病活跃性在总体人群中的分布并非处于平均优势。少部分龋活跃性高的个体拥有总人群的大部分龋齿。

    研究发现:60%以上的龋齿只长在20%人的口腔内。此外,我们对人群使用各种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总的患龋率,但不会显著增加龋病预防措施的效率。因此,龋病预测评估及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就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做了大量相关研究,龋病活跃性预测有很大进展。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1. 龋病高危人群预测的方法

    龋病活性预测在龋病研究领域已开展多年,但直至目前为止,尚无一种理想的预测方法。现在将龋病活性预测分为问卷调查、口腔检查和生化微生物检查三个方面。个体龋危险性综合这三个方面的结果将更加准确。

    1.1 问卷调查

    1.1.1 社会因素

    虽然社会因素并不直接参与龋病的发生发展,但可以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医生应该注意患者以下特征:年龄、卫生习惯、教育程度、工作收入、宗教信仰、有无残疾等。有学者对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亲是否受过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教育为界限)和龋危险性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龋危险性越低。

    1.1.2 饮食因素

    在预测饮食的龋危险性时,必须了解个体摄入含糖食物的量、方式和频率、24小时内的饮食组成等。有两个主要的技术可以判断饮食情况。一个是24小时随访系统,即记录患者在24小时内的饮食摄入。另一种方法是获取患者3天的饮食书面记录,让患者在进食时记录下饮食摄入情况。这两种方法都要求患者高度合作和诚实,而且只能代表近期饮食习惯。因此,饮食记录分析并不十分科学,在判定龋危险性时应小心谨慎。有学者根据摄入含糖食物的频率将个体分为三个等级:偶尔食用、多次食用、频繁食用分别指示龋危险性低、中和高。

    1.2 口腔检查

    龋齿患病率和治疗史是判断未来龋病增加的最有利的单一预测指标。口腔医生需检查的牙位和牙面:(1)切牙和第一恒磨牙邻面;(2)上颌第一恒磨牙颊面;(3)下颌第一恒磨牙舌面。对上列牙面龋病情况进行记录,有4颗或4颗以上龋齿或因龋充填牙者考虑为高龋活性,无龋病或因龋充填的记录为0,视为低龋活性。

    1.3 生化微生物检查

    1.3.1 致龋菌检测

    (1)乳杆菌的检测

    (2)变形链球菌的检测

    1.3.2 唾液的检测

    1.3.3 酸性产物检测

    1.3.4 FOSdiCk钙溶解试验

    2. 龋病危险性评估

    一个理想的预测指标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应为100%。结果,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都为0。理想的精确度是指预测的高患龋人群仅仅由真正高患龋人群组成,同时只有低患龋人群包括在预测的低患龋人群中。但是,目前还没有满足这些条件的预测指标来评价患龋风险。有学者提出将敏感度和特异度总和为160%作为评价龋评估准确性的基线。当敏感度和特异度>160%时,龋评估准确性较高。

    2.1 单因素龋病危险性评估

    2.1.1 患龋经历

    研究中发现运用患龋经历(DMS)作为预测指标,敏感度是61%,特异度是82%。在将7岁儿童恒磨牙窝沟龋病史用来预测7~11岁龋失补牙面数的研究中,如果将早期龋(未形成龋洞)作为预测指标,敏感度是62%,特异度是82%。如果用龋损牙面数(DS)预测时,敏感度是31%,特异度是95%。这说明早期龋比龋损牙面数(DS)预测精确度要高。其他研究中,当用早期龋、FS和DS联合预测时,敏感度从49%~51%,特异度从76%~78%。

    2.1.2 微生物检查

    在一项研究中,根据唾液中的乳酸杆菌的水平预测龋病危险性,得出的结论是:敏感度是55%,特异度是68%。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以母亲的变链水平来确定他们19个月孩子的龋病风险,敏感度是54%,特异度是75%。

    2.1.3 生化检查

    在风险评价中,最常用的指标是流动率和缓冲力。研究发现除去口干症患者,唾液流动率的龋病预测力是很微小的。唾液缓冲力预测力更低以至不能有效用来确定高风险个体。

    2.1.4 社会因素和行为方式

    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个月的幼儿上颌切牙唇面的可见菌斑用于预测36个月的龋损,敏感度83%,特异度92%。

    2.2 多因素龋病危险性评估

    国内学者对6~8岁儿童进行2年的纵向研究,建立的第一恒磨牙龋预测模型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为163.9%,其中敏感度92.3%,特异度71.6%。危险因素中在酸性条件下的产酸能力、第一恒磨牙窝沟菌斑总菌计数值和全口牙面集合菌斑中耐酸菌数量是个体恒牙新发龋预测的危险性指标,其显著性超过乳牙既往患龋经历。对龋病社会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影响儿童患龋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育程度,一年内是否就医,及是否能在当地商店买牙膏和牙刷等。

    3. 龋病高危人群的控制

    3.1 龋病人群按龋活性和风险分类

    基于病史、检查结果和预测结果,患者可以按照龋活性和龋危险性分为以下几类:(1)龋无活性或龋被控制:没有活性龋损,无近期修复史。(2)龋活跃但所有相关危险因素可能改变:存在活跃的龋损,在过去2~3年里,年增加的、新进展的充填修复的龋损不少于2个。龋病可以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改变得到控制。(3)龋活跃但一些相关危险因素无法改变或确定:存在活跃的龋损,在过去2~3年里,年增加的、新进展的充填修复的龋损不少于2个。龋病患者总是处于高患龋风险状态,但也有可能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改变得到控制。(4)龋活跃但无法确定相关危险因素:很难处理,应继续观察并按以上方法处理。

    3.2 龋病个体化预防措施

    按照龋活性和龋危险的不同等级,我们将龋病患者分为四类。因此选择口腔预防措施必须针对患者个体进行制定。龋无活性或龋被控制:对于这类患者,只要鼓励他们使用含氟牙膏仔细维护口腔卫生即可。龋活跃但所有相关危险因素可能改变:对于这类患者,应加强菌斑的机械控制,考虑在使用含氟牙膏的同时辅以漱口水和或椅旁的涂氟。当存在多个活性龋时,应对患者饮食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建议。

   龋活跃但一些相关危险因素无法改变:这类患者没有适合所有患者的预防措施。针对不同患者要有不同的方法,并且要适当考虑一些不确定的危险因素。所有的预防措施,如包括氟的使用、专业洁治、饮食控制等,都可以产生作用。龋活跃但无法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目前没有针对性预防措施。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