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根尖周病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

2020-1-17 15:01  来源: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作者:常雨丝 赖光云 汪俊 阅读量:13413

    乳牙根尖周病是儿童口腔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生长发育,同时可能累及恒牙的萌出及发育。1965年Kakehashi等证明了微生物菌丛存在与否是啮齿动物暴露根管能否治愈的主要决定因素。因而,研究乳牙根尖周病相关微生物可使我们对乳牙根尖周病的病变及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根尖周病相关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乳牙根尖周病相关微生物及优势菌

    1.1感染根管内优势菌

    在20世纪,基于传统厌氧培养技术的研究发现,乳牙根尖周病根管感染是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其中以产黑色素拟杆菌属等最常见。近年来,学者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乳牙根尖周病感染根管中发现了大量体外无法培养的微生物,从而使得人们对乳牙感染根管内微生物菌丛分布及优势菌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Triches等应用DNA杂交检测板检测24个有根尖周病变的乳牙感染根管内的40种细菌,发现厌氧菌在所有样本中的检出率为100%,兼性厌氧菌的检出率为83%,而需氧菌的检出率为75%;产黑色素拟杆菌在96%的样本中被检出。这些发现与上述既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产黑色素拟杆菌中的中间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鼠的牙齿后,组织内T细胞会产生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其可能刺激破骨细胞导致根尖周骨质吸收。然而该2种菌在乳牙根尖周病牙根吸收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具核梭杆菌是口腔内菌斑、牙周袋的主要优势菌之一,同时也被较多国内外研究证实为乳牙感染根管内的优势菌之一。

    具核梭杆菌能通过侧支根管、牙本质小管从根管系统进入牙周组织,从而影响牙周组织健康。众所周知,乳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其髓底薄、髓底副根管和副孔多,具核梭杆菌在乳牙根管系统中的扩散是否与乳牙牙髓感染易侵犯根分叉处组织的特性有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除产黑色素拟杆菌和具核梭杆菌之外,肠球菌和链球菌也在多个研究中有较高检出率。此外,Ledezma-Rasillo等采集21例根尖周病患者感染根管内的微生物,经厌氧培养后用API设备识别其所有微生物,发现双歧杆菌属和中间链球菌均较为多见。

    而近年来对于患根尖周病恒牙根管内微生物的研究发现,常见菌种从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螺旋体门和互养菌门,与乳牙相似。然而,dePaula等采用16SrDNA指纹技术检测25个乳牙根尖周病感染根管内菌群,发现样本间个体差异极大,未发现较明确的优势菌。

    1.2感染根管内微生物的多样性

    乳牙根尖周病感染根管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可因根尖周疾病病程阶段的不同而有差异。Nelson-Filho等分析不可复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病患者乳牙根管内的革兰阴性菌分布发现,与不可复性牙髓炎感染根管相比,根尖周病感染根管中变黑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具核梭杆菌多形亚种、伴放线放线杆菌血清型a、伴放线放线杆菌血清型b、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产黑色素普氏菌的数量更大。彭源等以44例乳牙急、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厌氧菌分离培养基分离培养感染根管内菌丛并进行分析,发现急性炎症患者的类杆菌和梭杆菌检出较高,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Gomes等对15颗患根尖周病乳牙的髓室及根管内细菌行PCR检测发现,感染的髓室组织内较多检测到的细菌有变黑普氏菌(86.7%)、牙龈卟啉单胞菌(73.3%)和龈沟产线菌(73.3%);感染根管内较多检测到的细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100%)和变黑普氏菌(93.3%);在髓室样本中并未检测到红色复合体,但在30%的根管样本中检测到了红色复合体。这些结果表明,髓室及根管内的细菌组成有很大差异,即便是同一颗患牙的髓室和根管内细菌也有明显不同。dePaula等选取25个有窦道的不同牙位的乳牙感染根管采用16SrDNA指纹技术检测其根管内菌群,发现4岁以下患儿前牙根管内菌群与4岁以上患儿后牙内菌群有明显差异,提示根管内微生物分布可能因患儿年龄、牙位不同而不同。

    1.3根尖周组织及瘘管相关微生物

    由于乳牙根管口大、血运丰富、牙槽骨骨质疏松、髓室底副根管多,因此发生在乳磨牙的根尖周病常形成根尖分叉病变以及窦道。部分学者亦对患根尖周病乳牙的根尖周组织及瘘管内微生物进行了相关研究。Fabris等通过PCR检测7个患根尖周病乳牙的瘘管内微生物样本,在瘘管中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肠球菌、具核梭杆菌、变黑普氏菌和侵肺拟杆菌,认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球杆菌为优势菌,对比感染根管内的微生物样本检测结果,未发现较大的差异。

    Shang等收集11例乳牙根尖周病患者的根尖周病损组织,采用16SrDNA克隆测序法检测样本中菌群构成,发现检出率较高的菌种有具核梭杆菌、隐蔽小杆菌、纤细弯曲菌、大肠杆菌DH1、惰性聚集杆菌和轻链球菌。该组学者在其后又收集了31例乳牙根尖周病患儿的根尖周病损组织,采用16SrDNA克隆测序法检测样本中菌群构成,共获得2057个可分析序列,鉴定出268个菌种或基因型,其中有104种为未培养菌,从属于9个菌门,检出菌种大部分集中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检出率最高的有具核梭杆菌(74.19%)、隐蔽小杆菌(67.74%)和纤细弯曲杆菌(64.52%),与该组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而Takahama等检测17颗患根尖周病恒牙的根尖周病损组织发现,检出最多的为放线菌、链球菌、梭杆菌和微小微单胞菌,提示患根尖周病乳、恒牙根尖周组织微生物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2.微生物与乳牙根尖周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的关系

    20世纪末有学者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法研究发现,感染根管内的某些细菌与乳牙根尖周病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王华亭等发现,产黑色素拟杆菌可能与牙齿严重松动、叩痛有关,与肿胀和根尖透射影无关;牙髓拟杆菌多存在于有急性症状的感染根管中。扈英伟等发现,牙龈类杆菌、具核梭杆菌可能与乳牙根尖周病的急性症状有关,而小韦永氏菌在乳牙慢性根尖周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Cogulu等应用PCR技术研究了79颗乳磨牙根管内微生物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认为齿垢密螺旋体和粪肠球菌与根尖透射及疼痛史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叩痛有关。然而另有学者采用高通量测序法针对根管内菌群进行分析后并未发现特定的菌群模式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对应。

    deQueiroz等选取20颗患根尖周病的乳磨牙,研究其根管内细菌内毒素浓度与根尖透射影大小间的关系,发现两者间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在有关恒牙根尖周病的研究中,也有大量文献报道特定的菌种与某些临床症状有关,认为革兰阴性菌(如梭杆菌、普氏菌和卟啉单胞菌)因内毒素的作用更易导致临床症状,革兰阳性菌(如消化链球菌和优杆菌)可加强产黑色素拟杆菌的致病性,也与急性症状有关联,与上述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除了上述学者对于感染根管内微生物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相关性的探究,蔡爽等研究乳牙根尖周病患儿的根尖周组织,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发现其中检出率最高的具核梭杆菌(74.19%)、隐蔽小杆菌(67.74%)和纤细弯曲杆菌(64.52%)与各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联,普氏坦纳菌在有自发痛样本中检出率显著增高,口普氏菌和副溶血嗜血杆菌在有咀嚼痛样本中的检出率显著增高,变黑普氏菌和短优杆菌存在的样本发生窦道的概率显著增高,两种未培养韦荣氏菌的检出率在有咀嚼痛的样本中显著减少。

    3.粪肠球菌与乳牙根管治疗失败间的关联

    近年来,粪肠球菌被认为是恒牙难治性根尖周病病例中检出率最高的细菌,也是主要的难清除微生物。粪肠球菌在缺乏营养的饥饿状态仍能存活,一旦有足够营养,便可复苏致病。目前,国内外较多对于乳牙根管消毒及根管治疗效果的体外探究均以粪肠球菌的清除效果作为参考。然而,对于乳牙难治性根尖周病病例的微生物研究较少,粪肠球菌与乳牙根管治疗失败间的关联尚缺乏证据证明。已有研究证实,粪肠球菌存在于初次感染根尖周病的乳牙根管及根尖周病损组织中。

    Cancio等随访对比含与不含粪肠球菌的乳牙根尖周病原发感染根管治疗后的情况,认为粪肠球菌的存在与否与根管治疗的失败率并无显著相关性。Ito等选取28个患有根尖周病的乳牙根管,于根管内封含1%洗必泰的氢氧化钙糊剂2周,并在封药前后用DNA杂交检测板分别检测其根管内35种细菌含量,在封药前后均未检出粪肠球菌。因此,粪肠球菌对乳牙根尖周病感染根管治疗效果的影响仍需更多的研究来探索。

    4.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众多微生物被发现与乳牙根尖周病相关,但特定的微生物与乳牙根尖周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证实。此外,对于根管治疗后难清除微生物的现有证据较缺乏,粪肠球菌清除效果与根管治疗效果间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