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牙周炎相关关系研究进展

2020-3-25 17:03  来源: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作者:孙静 原韶钟 阅读量:8295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属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微需氧菌。目前,Hp引起的慢性细菌性感染人群约占全世界人口的50%,在发展中国家其人群感染率高达70%~90%。

    自1983年Warren等首次从胃炎患者胃黏膜活检组织中成功分离并培养出Hp以来,其研究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研究证实,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发生关系密切。

    牙周炎是发生在口腔内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造成牙周组织破坏,也可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间接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显示,胃Hp感染与牙周炎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关于胃Hp感染与牙周炎之间相关关系发生的机制尚处于研究阶段,未有充分探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就胃Hp与牙周炎的相关关系及二者之间相关关系发生的机制做一综述。

    1.胃Hp感染和牙周炎的相关关系

    1.1胃Hp感染和牙周炎的相关性

    Krajden等于1989年发现,胃炎患者口腔牙菌斑生物膜中存在Hp,推测牙菌斑可能是Hp的一个储存库。有文献报道,口腔作为上消化道的入口,牙菌斑内的Hp可随唾液吞咽进入胃内导致胃Hp感染,胃Hp也可能通过胃食管反流的途径进入口腔。有学者推测牙菌斑内Hp和胃Hp可能具有同源性,Assumpção等应用PCR技术对99例有消化道不良症状的患者进行牙菌斑内Hp和胃黏膜中Hp基因型检测发现,89%的患者牙菌斑内Hp和胃黏膜中Hp基因型一致;Bharath等研究亦发现,胃炎患者牙菌斑内与胃黏膜中存在同种Hp。Zheng等将140例老年人分为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组,应用PCR技术检测其牙菌斑内Hp阳性率,结果显示牙周炎组Hp尿素酶C基因阳性率为71.4%、cagA基因阳性率为35.7%,牙周健康组Hp尿素酶C基因阳性率为34.3%、cagA基因阳性率为12.9%,提示牙菌斑内Hp与牙周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Yang等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对103例牙周炎患者和109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牙菌斑内Hp阳性率的检测,结果显示牙菌斑内Hp使牙周炎的发生风险提升2.63倍,他们认为牙菌斑内Hp可能会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促进牙周组织的破坏,增加罹患牙周炎的风险。牙菌斑内Hp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牙菌斑内Hp与胃Hp的同源性及两者的相互传递作用,使胃Hp感染与牙周炎产生了必然的联系。Sujatha等对40例有消化道不良症状的患者调查发现,28例胃Hp感染呈阳性,而28例胃Hp感染者中只有4例牙周处于健康状态,表明胃Hp感染者有较高的牙周炎患病率。

    Nisha等对选定的500名受试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发现受试人群中牙周炎的患病率为58.6%,在这些患有牙周炎的受试人群中胃Hp感染率可达69%,显示胃Hp感染率与牙周炎患病率密切相关(OR=2.07,95%CI:1.42~3.02,P<0.001)。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胃Hp感染与牙周炎患者牙周袋的深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Dye等对4504例美国成年人进行牙周健康状况和胃Hp感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深度≥5mm的牙周袋可使胃Hp感染率增加。

    1.2牙周基础治疗对胃Hp根除的影响

    Gebara等对胃Hp感染并伴有牙周炎的患者全身用药(三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根除胃Hp,1周后发现部分患者胃黏膜未检出Hp,但牙菌斑内仍可检出,认为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牙菌斑独特的“生物膜”结构能够作为Hp躲避抗生素类药物的有效屏障,当牙菌斑内Hp达到一定负荷时,Hp便会游离出来随唾液的吞咽进入胃内导致胃Hp再感染,这可能是造成全身药物治疗难以根除胃Hp的重要原因。

    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胃Hp感染合并牙周炎的患者,在全身用药根除胃Hp的同时结合牙周基础治疗,1年后胃Hp根除率将会得到显著提升(P<0.05),认为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药物的抗菌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牙周基础治疗机械地破坏了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的牙菌斑生物膜结构,从而有效地去除了胃Hp和牙菌斑内Hp,提高了胃Hp根除率。此外,Ren等对2016年以前关于牙周基础治疗对胃Hp根除率影响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表明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提高胃Hp根除率并降低胃Hp再感染率。

    2.胃Hp感染和牙周炎相关关系发生的机制

    2.1牙菌斑是Hp的贮库

    多数研究表明,牙菌斑可作为Hp的一个贮库,牙周炎患者牙菌斑内Hp是导致胃Hp感染的危险因素。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的低氧环境为Hp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利于Hp定植于牙周袋中的牙菌斑内,从而使游离出的Hp随唾液吞咽进入胃内,增加了胃Hp感染的风险。

    2.2Hp的毒力作用

    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PDLFs)是牙周膜中最多最常见的细胞,在牙周组织的再生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细胞可以合成胶原纤维,同时具有吞噬和降解陈旧胶原纤维的能力,一旦PDLFs在数量上减少或结构破坏,将可能导致牙周组织的损害,进一步诱发并加重牙周炎的发生。许丹等通过体外研究发现,Hp对呈梭形或多角形体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s)有较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可使hPDLFs逐渐变为圆形,并有碎片出现在hPDLFs周围,其形态的改变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该课题组前期研究还发现,Hp在体外环境下可以阻遏hPDLFs的分裂和DNA合成,从而抑制hPDLFs的生长、增殖。此外,Hp所产生的空泡毒素Hp-Vac可诱导hPDLFs发生凋亡,并且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亦增加。这些研究表明,Hp会损害hPDLFs,进而破坏牙周组织。

    2.3炎症介质的作用

    2.3.1细胞因子

    有学者认为,Hp释放抗原类毒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大量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引起免疫炎症反应,促使胃炎发生。已有研究显示,上述细胞因子在牙周炎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增加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刺激骨吸收和降解结缔组织,促进牙周组织的破坏。故Hp感染者机体释放的这些细胞因子可能会加重牙周炎的病理损伤。

    同时,牙周炎患者牙菌斑生物膜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也会促使机体释上述细胞因子,从而引起免疫炎症反应,对Hp感染者的胃炎炎症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2.3.2Th17/Treg细胞

    Th17细胞作为CD4+T细胞亚型之一,可通过分泌IL-17等细胞因子招募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扩大机体内炎症反应,发挥促炎作用;而Treg细胞被称为“抑制细胞”,可通过分泌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对免疫应答进行调控,发挥抗炎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的Th17、Treg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处于平衡状态。

    研究显示,Hp感染者或牙周炎患者体内Th17细胞数量及IL-17分泌增多,促使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紊乱,导致机体发生破坏性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加重Hp感染相关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或)牙周组织的破坏。故可推测,Hp感染或牙周炎会通过Th17/Treg细胞失衡现象发生的免疫炎症反应使两者相互影响。

    2.3.3Wnt5a

    Wnt5a最早是由Clark等在1993年发现的一种分泌性糖蛋白,为分泌性信号转导分子Wnt家族成员,Wnt5a可能会调控Wnt5a/CaMKⅡ通路参与炎症反应。近年来有学者发现,Wnt5a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其高表达状态可以下调成骨细胞的矿化作用,促进慢性牙周炎患者附着丧失的发生。Hu等研究发现,Hp感染者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明显高于正常者(P<0.05);经体外培养Hp菌株与THP-1细胞(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发现,Hp可上调Wnt5a-mRNA的表达。Hp感染者Wnt5a表达的上调,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发展。

    2.4其他

    有学者认为,口腔黏膜与消化道黏膜的发育都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Hp可导致胃肠黏膜形成溃疡,也可造成牙周袋内壁软组织面形成溃疡;另外,Hp可直接侵入牙周组织,利用其所含尿素酶分解尿素后形成的NH3促使牙周组织破坏。周明等认为,口腔黏膜、牙龈黏膜及胃肠黏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当其中一种组织发生疾病时,释放抗原刺激自身抗体产生,进而攻击具有相同抗原的另外一种组织。以上均可解释胃Hp感染和牙周炎之间发病的相关性。

    3.结语

    综上所述,胃Hp感染和牙周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根除胃Hp的同时,还应考虑口腔卫生及牙周的健康状况,这对消化道疾病和牙周炎的防治均有重要意义。而关于胃Hp感染和牙周炎相关关系发生的机制研究甚少,还需更多的体外实验或动物模型研究,为预防消化道疾病和控制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新思路。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