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1-6-3 16:06  来源: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作者:许子悦 钱玉芬 阅读量:16566

    正畸治疗中,部分患者为了排齐牙齿和改善侧貌,前牙需进行很大距离的移动。前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会随着前牙的移动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建,但改建不是无限度的。对于牙槽骨厚度不足的患者,若过度唇舌向移动前牙,牙根可能会接触骨皮质,继而发生牙根和牙槽骨的吸收。因此,正畸治疗前了解患者牙槽骨的情况,清楚解剖界限,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中牙齿移动的转矩控制、是否需要牙周联合治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牙齿移动的边界,应用了多种研究手段,对治疗前后的前牙区牙槽骨和牙根进行形态学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就牙槽骨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研究牙槽骨形态的方法

    1.1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

    MSCT常用于骨密度的研究,其校准的Hounsfield单位(HU)可准确地转换为骨矿物密度(BMD)测量值。对于骨骼形态学研究,亦可达到较高的精准度和较小的失真度。但因其具有较大辐射暴露风险,难以在口腔科常规诊疗和骨骼线距研究中广泛应用。

    1.2锥形束CT(CBCT)

    近年来,CBCT设备和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口腔科诊疗中。CBCT因不具有校准的体素灰度值,使其在骨密度评估应用中的可靠性存在很大争议,但多数研究已报道CBCT在线性测量中具有高几何精度。关于CBCT在不同分辨率下的精确度研究中,Patcas等认为,应用CBCT对骨骼线性特征进行的测量是可靠的,因为CBCT测量的平均误差在0.37mm,与目前已有研究的骨皮质厚度测量结果的标准差相当。

    1.3头颅侧位片和曲面体层片

    X线片已普遍应用于口腔各专业,并成为口腔正畸临床病例诊断、分析的重要辅助手段,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曲面体层片是早期正畸医生判断和研究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的重要方法。

    1.4超声

    医学超声成像依赖于组织界面的回声,由不同组织之间存在的阻抗对比而产生回声,且其强度取决于阻抗对比度的大小。超声影像能够对牙龈厚度、牙槽嵴顶到龈缘的距离进行很好地估计,但很难实现对牙槽骨厚度的评估。

    2.牙槽骨形态的影响因素

    2.1牙周牙龈生物型

    Borzabadi-Farahani研究表明,对于牙龈退缩的患者,正畸施力时应参考其牙槽骨病理性退缩后的解剖学边界,包括牙槽骨高度和唇、舌侧牙槽骨的厚度。而前牙区唇侧牙槽骨的厚度与唇侧软组织厚度存在相关性,Le等认为唇侧牙槽骨越厚,其对应的唇侧软组织越厚。

    Chang研究表明,附着龈较宽的人群,其牙槽骨厚度大于附着龈窄的人群。因此,正畸医生可以在临床检查中,通过观察前牙区的附着龈宽度、软组织厚度,初步了解患者前牙区牙槽骨情况。而Ghassemian等研究发现,同一个体的上下颌前牙区亦可能属于不同的牙龈生物型,并通过CBCT研究发现,下颌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与其被覆的牙龈生物型没有相关性,此结果与LaRocca等运用CT扫描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因此,牙周牙龈生物型与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2.2骨面型和咀嚼肌

    虽然面型大部分由基因决定,但口腔习惯、功能需求等亦会影响骨皮质厚度,表现出个体差异。骨皮质的特点与其所受到的应力是相适应的。上下颌骨的形成,尤其是骨皮质的密度和厚度,与咀嚼力相适应。较小的咀嚼力对上下颌骨产生的张力较小,进而引起的骨改建便会相应地减少。面型的离散程度,即垂直骨面型,同样与咀嚼肌存在相关性,虽然有关骨皮质厚度与面型离散程度的研究不多,但已证实了离散程度较大的面型(高角型)与咀嚼肌功能较弱存在相关性。

    另有研究表明,前牙区牙槽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而与矢状骨面型相关性很弱。即骨性Ⅰ、Ⅱ、Ⅲ类错畸形患者之间的牙槽骨皮质厚度无显著差异,而高角型人群的牙槽骨皮质厚度显著小于低角型人群。Yagci等通过CBCT分析了骨性Ⅰ、Ⅱ、Ⅲ类错畸形均角型患者正畸过程中前牙区牙槽骨缺损(骨开裂、骨开窗)情况,研究发现,骨性Ⅱ错畸形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的骨开窗发生率显著大于骨性Ⅰ、Ⅲ类错畸形患者;而各类骨性错畸形患者骨开裂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上颌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多发生骨开窗,而下前牙区多发生骨开裂。

    对比上下牙槽骨缺损发生率,骨性Ⅱ、Ⅲ类错畸形患者多发生在下牙槽骨,而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上、下牙槽骨缺损发生率较为接近。这可能是由于骨性Ⅱ、Ⅲ类错畸形患者下颌骨前牙区多伴随下前牙的倾斜而发生代偿,由此提示下前牙唇倾度可能会影响牙槽骨厚度。

    2.3前牙唇倾度

    Ghassemian等研究表明,牙槽骨厚度与下前牙的唇倾度存在相关性,即下前牙的牙长轴与下颌骨正中联合的长轴方向越平行,其牙槽骨厚度甚至骨皮质厚度就会越大。Yagci等研究表明,无论前牙唇倾还是舌倾,均存在较高的骨开裂发生率。这也证明了经典Tweed矫治理论“正畸治疗应将下前牙直立于基骨中”的重要性,即追求下前牙的牙长轴与正中联合的长轴平行,这将更有利于患者牙周健康和稳定。

    2.4前牙拥挤度

    Alsulaiman等研究表明,局部的牙周病进展与下前牙的拥挤度明显相关,牙槽骨在该区域最薄,特别是唇侧牙槽骨更易发生骨开窗或骨开裂。Uysal等研究表明,在20岁左右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中,下前牙拥挤度越小,其下颌骨前牙区的牙槽骨高度越高;在对下中切牙唇侧松质骨的厚度进行测量后发现,女性轻度拥挤患者在根尖区的厚度显著大于重度拥挤患者。由此也提示了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牙槽骨形态可能存在差异。

    2.5年龄和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咀嚼肌的大小、强弱等口腔功能均会发生变化,这都可能影响牙槽骨的厚度。Ghassemian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槽骨越薄;相较于女性人群,男性下前牙区牙槽骨更厚。但大部分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人群牙槽骨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男性虽然拥有更大的咀嚼肌和更强的咀嚼肌力,但是这种强大的咀嚼肌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使用到,故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较小。

    2.6舌体

    Moss功能基质理论表明,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决定因素是软组织。前牙区牙槽骨形态也同时受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的影响。其中,牙和牙槽骨受到舌体向外的力量及面颊、唇向内的力量,内外肌肉力量的不平衡将加重错畸形和牙弓狭窄等问题;儿童时期过大体积的舌体、异常舌位及不良舌习惯等都影响着颌骨的生长发育。多项研究已发现,舌体在口腔的神经肌肉力量平衡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影响着颅颌面的生长发育。

    2.6.1舌体体积

    部分学者认为,舌体体积是错畸形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舌体体积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牙弓的形态与大小。但也有反对意见,认为错畸形的发生与舌体的位置与功能相关,与舌体体积无关。关于舌体体积是适应现有的口腔形态,还是积极主动地改建周围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关于舌体体积与口腔环境、牙颌面发育类型的相互作用关系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2.6.2舌体压力

    前牙区牙槽骨形态与舌体对牙槽骨的压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舌体压力具有较多的影响因素,如呼吸模式、身体姿势等,这都与舌骨的位置有很大关系。目前研究表明,在坐立位和仰卧位的静息状态下,舌体对腭部产生持续的压力,其中仰卧位时舌体对上腭前部的压力会减小;吞咽时,舌体压力显著增大;舌体压力与牙弓宽度、吞咽时间、腭部长度、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相关。

    正畸治疗中的扩弓、减数拔牙、后退颌骨等,都会使口腔容积发生改变,随后舌体对上下颌骨前牙区的压力将产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牙槽骨形态是否有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3.总结与展望

    正畸治疗中的牙齿移动,有赖于牙槽骨的改建,研究牙槽骨形态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了解错畸形的病因机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CBCT可提高牙周诊断的准确性,并可在正畸治疗前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牙周情况并进行风险评估,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的牙周软硬组织增量手术,增加牙周支持组织的厚度,降低正畸治疗导致的牙周组织退缩风险。

    综上,牙槽骨厚度与其表面覆盖的附着龈宽度、牙周牙龈生物型、性别和年龄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骨皮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咀嚼肌力存在相关性,高角型人群具有较弱的咀嚼肌力,其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均低于均角型和低角型人群;下前牙区牙长轴与正中联合长轴越平行,其牙槽骨越厚;下前牙拥挤度越小,相应的正中联合区骨高度越高、根尖唇侧密致骨越厚;牙和牙槽骨受到舌体向外的力量及面颊、唇向内的力量,内外肌肉力量的不平衡将推动错畸形、牙周疾病的发展,前牙区牙槽骨形态与舌体压力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舌体位置多变,形态难以测量和描述,仍需要开展大量的相关研究。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