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色错误更可怕的是什么?

2018年2月7日 来源:KQ88口腔博客     作者:张鼎易

    比色,如果不准确的话会有什么后果?首先说做回来的假牙颜色就会有偏差。如果是后牙那还好办,毕竟那是用来嚼东西的,不是用来欣赏的。要是前牙呢?恐怕就得返工了,如果返工我们又要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度就会下降。当然了,我们可以对患者进行‘话疗’:哎呀!这个牙做得太完美了,就和您自己长的一样,如果颜色能够一致些就更好了。我们不要留下这个遗憾,重新再做一次好么?患者答应的也够爽快:‘您可太认真了,遇到您可真是幸运!(这话多半是假的,不必当真。)

    第二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该如何面对你的技师。因为比色不准确而导致返工对技师来说并不公平。当然,我们可以在经济上对技师做出一些补偿,但这真的能补偿的了吗?我们知道‘做牙’这项工作,尤其是个性化的美学修复,仍然是‘以人为本’,技师的手工操作为主,它不同于数字化生产,存在一个既关键又不易控制的因素---工作态度,这是人力活动所特有的。而我们往往所重视的是什么?诊疗方案、义齿材料、公司的实力、技师的技术,而工作态度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正是这个态度问题在义齿的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实同类材料间的美学效果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技师间水平的差距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明显,普通技师做出来的是假牙,大师们做出来的还是假牙,只不过假的含蓄一些罢了。但这种‘含蓄’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工作的环境、对牙齿颜色的理解、技术经验的沉淀等等,但最主要的就是大师们对工作的态度。一个持‘出货’态度的技师是做不出来‘含蓄’的假牙的,所以医生如果想要在美学修复方面有所建树,找一个与你志同道合的技师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不必介意他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你的要求,只要他有一个端正的工作态度,完全可以弥补在技术上的不足,时间可以见证他的成长与进步的。

    千万不要轻视工作态度的重要性,这个态度问题,在战争年代就是军人士气,士气旺盛时甚至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家听过‘一鼓作气’这个典故吧,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交战的故事。鲁庄公十年,齐国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那简直就不是一个级别选手之间的对抗)。当时鲁庄公手下有个叫曹刿的谋士(大家要注意这个人),两军主力在长勺这个地方遭遇,古人作战的规矩是逢鼓必进,齐军首先击鼓发动进攻。鲁庄公这边呢也准备击鼓迎敌,而曹刿阻止道:‘大王,且慢!’鲁庄公说‘先生,敌人都攻上来了’。曹刿道:‘放箭,先把他们射回去。’于是鲁军是万箭齐发,齐军无法攻入鲁军阵地,只好退回原地。齐军稍作休整后再次击鼓进攻,鲁庄公有些按耐不住了,又欲击鼓迎敌,曹刿又阻拦道:‘大王!不可!’依然令弓弩手不断放箭,齐军再次无功而返。这时日头已渐偏西,齐军将士们有些焦躁了,因为古人打仗是很守规矩的,天黑就收兵,不会加班加点,(这点比我们现在很多的加工厂都强)于是不等部队修整好,就第三次击鼓进攻。这时鲁军的将士也按耐不住了,军人宁可战死也不能让人吓死啊,各个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曹刿一看时机到了,就说:‘大王,可以了!’鲁庄公是亲自擂鼓,鲁军将士士气高昂,个个奋勇向前,杀得齐军大败而逃,打赢了这次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鲁军是得胜回朝,途中鲁庄公不禁问曹刿:‘为何先生到敌军第三次进攻时才命击鼓迎敌呢?’曹刿回道:‘齐军第一次进攻时士气正高涨,所以避其锋芒,直到他们第三次进攻时士气已经衰竭,而我军此时士气正旺,所以一举而胜也。’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

    其实技师做牙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就是一个‘出货’的心态,那么你对做出来的假牙就不要有什么高的期望了。如果技师有心把工作干好,他就会仔细研究模型、分析颜色、分层堆塑、细致的修整形态,因为他希望努力会有收获,能够得到医生与患者的认可。当你告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的话,他的心态怎么会不受到影响?也许希望越高,努力越多,失望也就越大。

    可能你会想‘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人毕竟不是机器,失误有时也是在所难免的。的确,偶尔的疏忽引起的比色错误也是应该得到谅解的。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对于美学修复来说,颜色是至关重要的,医生也非常重视这一环节,所以,由于医生疏忽所导致比色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那么不是疏忽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会是方法?这个想想有些可怕!如果是疏忽引起的,那比色错误还只是偶然,如果方法错了,比色的准确就变成了偶然!那么,我们的比色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呢?还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次我就和大家谈谈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光线!

    分辨颜色光线自然是很重要的,书上对比色光线也有明确的交待:‘比色时要求尽量使用自然光,最好在晴天上午10时至中午2时,这一时间段内,诊室的北窗旁进行,人眼距牙齿、比色条的距离约为25厘米,这些条件比较容易做到。’写得还是很详细的,我们医生执行起来也是不打折扣,如果患者就诊的时间晚了,医生就会与他沟通:‘您这属于前牙区的修复,对假牙颜色的一致性要求比较高,今天的时间有些晚了,光线不是很理想,您可不可以在光线好的时候再进行一次比色?’患者也很配合:‘您说吧,我什么时间来最合适?’‘要不就明天上午10点到下午2点这段时间您过来。’患者:‘没问题。’结果第二天下雨了。可能大家觉得我在讲个笑话,其实这种对比色光线的要求本身就是可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让我们来认识下什么叫比色;

    比色实际上就是对牙齿色彩的分析。色彩学理论的核心就是色彩有三个要素:明度、饱和度、色相。我们来看比色板的结构;

    其中横排的数字从1到5代表明度

    竖排的数字从1到3,1.5、2.5代表饱和度

    字母则代表色相的变化

    那么色彩学这三要素究竟指什么呢?我简单和大家讲讲;

    一 明度是指物体的明亮程度,也就是说这个物体的颜色是亮的还是暗的。可能我这样讲大家一时还理解不了,没关系,我们来看下面这组照片;

    我们看照片上帅哥、美女的肤色,我们说帅哥的皮肤颜色比较暗,美女的皮肤颜色比较亮。可能有的人会说‘什么亮的、暗的,不就是两个人一个长得白一个长得黑吗?’这话还真让您说对了,明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黑白的关系。

    二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浓度,就是深、浅的意思。这个应该很好理解,一瓶墨水,我们把它再兑一瓶子水后它的明度、色相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颜色变浅了,我们就说它的饱和度降低了。

    三 色相就更好理解了,它代表自然界中赤、橙、黄、绿、蓝、紫这些基本色以及它们所衍生的一些颜色。但是我们牙齿的色相变化范围没有那么广泛,就是红黄之间的一些变化。你见到过有人长‘绿牙’、‘蓝牙’的吗?蓝牙倒是有,但和牙齿没关系。

    那么我们是如何识别色彩的呢?这还要说说我们人类眼球的感光特点;

    上面是我们人类眼球的模拟图;

    我们观察物体主要靠眼底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完成。为什么需要两种感光细胞呢?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

    视锥细胞:可以感受色相和饱和度的变化。

    视杆细胞:可以感受明度的变化。

    哦,原来是革命分工不同,那就该干嘛干嘛,它们之间配合好了就可以了,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话可不能这么说,两种感光细胞的功能不同,它们的特性也不相同,视锥细胞喜欢强光,在强光的刺激才能感受到色相的变化。视杆细胞喜欢弱光,暗环境下比较敏感。感光细胞这些功能与特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有影响的,比如在天黑的时候,我们就分辨不出物体的颜色,我们看到一片树林,看不到颜色我们怎么知道那是一片树林呢?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树的轮廓。在这种暗环境下视锥细胞的功能是很低的,所以分辨不出色相的变化。但在暗环境下视杆细胞是非常敏感的,可以分辨明度的变化,所以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大树的轮廓。

    那是不是只要在暗环境下视杆细胞就会敏感,也不见得,如果太暗了,伸手不见五指,那还分辨啥?还有一种情况,夜盲症的患者,这种病主要是体内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a是视杆细胞合成感光元素---视紫红质的原料。缺少了原料,感光元素的合成代谢就会出现障碍,(感光元素就相当于神经递质啊。)视杆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主要表现就是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适应时间就会延长。(正常我们从亮环境到暗环境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通过上述对感光细胞功能与特性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 对明度的判断依赖于视杆细胞,而视杆细胞在暗环境下才比较敏感。

    对饱和度与色相的分辨依赖于视锥细胞,这时才需要充足的光线,因为只有强光才能刺激视锥细胞。

    如果你在同种光线下进行比色的话,至少会有一项内容出现误差,如果是书上介绍的那种光线的话,容易出现误差的将会是明度。如果明度错误的话,这次比色基本就属于失败了。因为明度对于我们观察牙齿的意义是最大的!

    在正常的社交状态下,我们观察对方的牙齿的距离相对来说是很远的,而且牙齿还有一个遮光性非常好的门帘---嘴唇,所以牙齿属于处在一个比较暗的环境。在暗环境下,人类眼球自然对明度的变化更为敏感。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视杆细胞在数量上远远大于视锥细胞,不管是哪种学说,最终结论是一致的,就是明度的差异,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比色最关键的就是明度要准确。

    因此,在对比明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创造一个暗的环境。把诊室的光线调暗,靠窗的可以把窗帘拉上,直射的灯光也要关掉。当然这个暗也要有个度,太暗了就超出了视杆细胞的功能范围。那么,我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我们把诊室的光线调暗后再选出三块比色板:2m1、3m1、4m1,这三块比色板唯一的不同就是明度。怎么没有1m1与5m1呢?如果不是四环素牙或者过白的牙齿,这两块比色板基本可以淘汰掉,要是牙齿真的很白呢?那你就可以淘汰掉是4m1和5m1。要是接近四环素牙呢?就可以淘汰1m1和2m1。所以拿出3块比色板就足够了。我们在暗环境下观察这三块比色板,这时还要注意距离,比色板与眼睛的距离在一臂左右,太近了瞳孔就会扩张,吸收的光线也会增强。在这种暗环境下,如果我们能够清楚的分辨出这三块比色板的差异,这说明这样的光线是正适宜的。我们就可以在这种环境下把比色板与天然牙进行对比,天然牙与哪块比色板最为接近,那这块比色板的明度值就是天然牙的明度了。比如最接近比色板是3m1,那么天然牙的明度就是3了。

    确定明度后我们在进行饱和度和色相的对比。这时我们就需要把光线调亮,可以在亮的环境下近距离的观察。我们人类眼球对饱和度的分辨能力是很强的,所以饱和度是很容易判断的。而色相就不那么容易了,它需要一定的经验,所以还得不断的练习。当然了我们在比色状态下对色相的判断都这么困难,普通人在远距离就更难察觉了。所以即使你在色相这个环节判断有误,对于比色的结果以及最终修复体的颜色影响并不大,所以比色最关键的还是明度!

    以上是第一个结论,那第二个结论呢?从亮到暗,感光细胞的功能建立是需要一定适应时间的。我们讲过,夜盲症患者的适应时间会更长一些。记得有一次讲课时一个学员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我在比明度时,通常用手拉着患者的嘴唇遮住照在牙齿上的光线,这样可不可以?当时我第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后来一想不对呀,嘴唇只能挡住患者自己的牙齿,挡不住比色板,如果把比色板都挡住了这个人的嘴唇得多长啊!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你用嘴唇遮挡并没有创造一个暗的环境,而且视杆细胞功能需要在这个暗环境下适应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在这时比明度才是最准确的。其实比色真的不难,只是我们没有认真的去对待它,所以这样重要的细节才会被我们所忽视。如果让我对今天所讲的内容做下总结的话;那就是比色最重要的就是比准明度!怎样才能比准明度?利用视杆细胞的功能与特性,创造出适宜的暗环境,再把视杆细胞的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讲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在嘈杂的世界中,我们难免会被一些繁华的现象迷住眼睛,过分的去追求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动辄就显微、 数字、5D、微米、打印、极致,这些字眼儿。有追求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是个噱头的话,那还是算了吧。卫星上天固然重要,解决马桶漏水的问题也同样重要。牙医,技师、百姓更需要的是持久的稳定性,是品控!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原文阅读  65869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