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8.5 颧种植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颧种植技术的提出为解决上颌骨严重萎缩的重建提出了新的思路。采用颧种植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植骨方法带来的大量植骨、治疗周期长、患者术后反应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然而,由于颧种植体长度是常规种植体的3~5 倍,在入点的微小偏差会造成出点的巨大偏差;由于颧骨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等解剖结构,在窝洞预备时稍有偏差就会造成这些结构的损伤;另外,术中的视野限制及颧骨的复杂解剖结构使颧种植手术几乎成为一种“半盲...
-
2024.7.29 机器人辅助口腔种植体植入术:机遇与挑战
如何实现口腔种植体的精准植入是种植手术的关键。目前,计算机辅助种植手术技术(computer-assisted implant surgery,CAIS)为种植体植入提供了个性化、可预测和高效的手术方法,包括静态导板、动态导航和机器人技术。静态导板手术(static computer-assisted implant surgery,s-CAI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建议保持2...
-
2024.7.23 高级氧化技术在种植体周围炎去污领域的应用
种植体周围炎是一类主要由不良的菌斑控制引起的菌斑相关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和进行性的骨丧失,其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清除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生物膜。然而,传统去污治疗手段尚不能实现种植体表面完全去污,且有可能对种植体表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新型种植体表面去污处理技术仍亟需探索。 高级氧化技术是指一类利用高温高压、电化学、光辐照、催化剂等,产生大量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
-
2024.7.22 3D打印个性化钛网在牙种植区骨增量中的应用
拔牙后牙槽骨改建常常引起牙槽骨水平骨厚度和垂直骨高度降低,牙槽骨吸收可导致牙种植区无法获得充足的骨厚度和骨高度,影响种植体的植入和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种植区水平和垂直骨增量,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GBR技术的关键是屏障膜的应用。 常用的屏障膜分为可吸收膜和不可吸收膜。可吸收膜...
-
2024.7.8 无牙颌种植固定一体桥上部结构的设计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无牙颌患者选择种植义齿作为首选修复方案。当患者的身体、经济情况和口腔清洁能力良好,骨量充足、颌间距离及上下牙弓位置关系理想,面、唇部支撑足够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种植固定修复方案。固定一体桥对于植体的分布和数量要求比分段桥低,也可以避免因为牙龈分段造成的美观和发音问题,成为种植固定修复的首选。4或6颗植体支持的无牙颌一体固定桥在固位、稳定...
-
2024.7.1 功能等级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进展
对于口腔种植修复,充足的骨量是取得良好骨结合的前提。然而,由于先天缺陷、创伤、肿瘤及牙周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牙槽骨水平或垂直骨量的不足十分常见,这将会直接影响种植修复的效果及成功率。 目前,有许多方法适用于修复牙槽骨量的不足,如牙槽骨劈开术、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上颌窦底提升术、块状自体骨移植、牵张成骨等;其中,...
-
2024.6.12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种植体存留率影响研究进展
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是决定种植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其关键在于对危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一些药物的应用现已证明可以通过影响骨结合而降低种植体的存留率。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应用广泛,当用于治疗口腔疾病以及通过口腔吸入来治疗全身性疾病时,可存在口腔局部范围内糖皮质激素浓度超过生理浓度的情况。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会影响骨代谢,所以临床上需要考虑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否会影响种植体的骨结合及种植体...
-
2024.5.29 口腔种植决策的“类脑智能化”
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群生活质量的必要保障之一。然而,我国人群的牙列缺损及缺失发生率普遍较高,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5~44岁中青年人群中,牙缺失率约为32.3%,65~74岁老年人当中,牙缺失率约为81.7%。 牙列缺损或缺失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及发音功能,同时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种植修复因其强大的咀嚼功能及较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成为当...
-
2024.5.20 颧骨种植体在颌骨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对于肿瘤、炎症及外伤等原因导致的口腔颌面部缺损,实现良好的功能性重建,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传统修复方式相比,种植修复的咀嚼功能及语音恢复好,固定效果良好,美观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功能性颌骨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颧骨呈金字塔形,骨质致密,骨小梁规则,为上颌骨缺损后的种植体植入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学和解剖学基础。Branemark教授团队研发了颧骨种...
-
2024.5.15 根盾术的研究进展
牙拔除后,牙槽骨的吸收会持续进展而且不可逆转,在上颌前牙区,拔牙后的骨吸收程度更为剧烈。上颌前牙区唇侧骨板厚度普遍小于1 mm,大部分由固有牙槽骨组成。固有牙槽骨和牙周膜都由起源于外胚间叶的牙囊发育而来,属于牙周支持组织,同时固有牙槽骨内包埋了大量的牙周膜纤维,并接受来自牙周膜的营养和血供,当牙拔除后牙周膜丧失,固有牙槽骨大量吸收导致牙槽骨高度下降。 早期很多研究发现,即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