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术是临床上常用于修复牙列缺损、缺失的技术,被誉为20 世纪口腔医学领域最具突破性进展的新兴技术之一。种植固定修复不仅能在恢复牙列缺损的同时不损伤余留牙,而且在美观和功能等方面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预期效果,受到了许多缺牙患者的青睐。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常用种植体一年留存率基本能达到98%以上,五年留存率能达到95% 以上。随着种植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也逐渐获得临床医生的关注其中邻接丧失(Interproximal Contact Loss,ICL)发生率相对较高,成为影响种植长期成功率的一项难题。
邻接丧失是指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或修复体相互接触的面,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相对位置的改变,最终邻面接触强度减弱或者丧失的现象。ICL 的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存在较大差异,但大多超过40%,且近中邻接丧失相较于远中发生率更高。ICL 有40% 以上的概率伴随食物嵌塞,且被证明有强关联,邻接丧失轻则给患者造成不适感以及口腔异味,重则导致种植体周围炎,邻接关系不良区域牙槽骨进行性骨丢失以及种植体的骨结合失败,因此合适的邻面接触对于防止食物食物嵌塞,牙齿病理性移位松动等其他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通过了解ICL的成因,有针对性的避免危险因素,对预防种植固定修复后的一系列并发症有重大意义。现在有大量学者对ICL 的成因进行相关研究及讨论,但未得出较统一的结论和有效解决方法。本文就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ICL的原因、解决方法、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并提出展望。
1. 邻接丧失现状
2010年,Wat在病例报道中提出邻接丧失概念:一位患者在进行后牙种植联冠修复后1 年的复查时发现修复体近中存在约0.5 mm的间隙,存在食物嵌塞的症状,但当修复体放置在石膏初印模上时,发现修复体和邻牙紧密贴合,无空隙。该情况表明种植固定义齿和邻牙相对移动从而相对位置改变。
根据上述现象学者认为ICL 的发生可能和颌骨生长发育改建而导致的种植固定义齿的咬合高点以及天然牙和种植体受力不同等其他因素有关。天然牙和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方式不同。牙周韧带使天然牙间接与牙槽骨连接,其具有一定弹性,因此天然牙水平方向上动度为56-108 μm。而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无牙周韧带,为直接接触,水平向上动度为10-50 μm。
有实验表明天然牙的持续向萌出,后牙近中移动以及牙槽骨改建使得天然牙持续向近中移动。与之相对,骨结合的种植体不会因牙及颌骨生长发育等因素而移动。种植体为“牙根-牙槽骨直接连接”,这一特性是天然牙与种植固定义齿的最本质区别,两者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邻接丧失。
2. 邻接丧失的主要临床表现
2.1 邻面松紧度的减弱或丧失
目前,临床上对于判断邻接丧失观察时间尚未达成共识。因此邻接丧失的诊断标准具有较大差异。但下列实验皆表明邻接丧失在最终修复后数月至数年内发生,后发生率下降。其中Koori表明一半ICL 情况将会发生在5.5 年内。一般而言部分学者以牙线为测量工具,但对于邻接松是否归类于ICL 有不同意见。
还有一部分学者使用特定厚度的铝条或Tofflemir 片来测定是否发生ICL。极少学者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是否发生ICL,由于投照角度、测量误差、主观因素等原因,缺乏参考意义。有实验在传统牙线测量ICL 的方法上进行改良,使用牙线和不同厚度铝片进行测量,使得ICL 分类的实验更具有可控性、可重复性。
2.2 食物嵌塞
食物嵌塞是种植体修复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牙龈萎缩、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有研究表明,种植固定义齿发生邻接丧失的比例在47%,GEE 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物嵌塞的发生概率在邻接丧失组是邻接紧密组的2.2 倍。Wong等的研究发现:种植固定修复邻接丧失率高达65%,40% 的患者表示有食物嵌塞的症状。因此,我们认为邻接丧失与食物嵌塞有强关联性,通过预防邻接丧失,避免食物嵌塞。
3. 种植义齿邻接丧失的危险因素
3.1 牙周因素
天然牙和种植体周围都有结缔组织,但种植体周围的结缔组织血管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牙周条件要求更加苛刻。有学者指出在天然牙和种植牙邻接区,牙槽嵴顶到邻接区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及种植体到邻牙牙根的水平距离与牙龈乳头充盈该三角隙的程度呈正相关。还有研究证明角化龈宽度与种植体牙周健康关系密切,当角化龈宽度2 mm 以上的种植固定义齿在牙周维护上表现更好。
其中薄龈型的牙周组织更容易发生菌斑堆积,导致牙龈红肿和牙龈萎缩;而厚龈型的牙周组织更容易抵抗外部刺激,防止牙龈退缩。良好的牙周支持组织有利于种植体周邻间隙的维持,而牙周炎患者种植体会因骨吸收而导致龈乳头下降,邻间隙增大,增加邻接丧失的风险。
罗强[等在研究中发现,在完成最终修复前缺牙时间越长,邻接丧失发生率越低。最终修复完成前牙缺失每增加6 个月,完成修复后出现邻接丧失的风险降低为9.1%。而天然牙的在口颌系统内的稳定性,与口周肌作用力和牙周纤维密切相关。其中牙周纤维中的越隔纤维通过自身的收缩性和拉伸性以维持邻牙关系的相对稳定。
当牙列缺损发生时,缺隙两侧的天然牙会因越隔纤维的牵拉向缺隙倾斜移动,从而建立新且稳定的关系限制邻牙的进一步移动。研究发现,邻牙是否有牙髓活力对于ICL 发生率也有影响,死髓牙发生ICL 的概率是活髓牙的1.825 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健康天然牙周内有较为丰富的血管系统,可以促进骨新陈代谢,减缓ICL 的发生。
3.2 牙合力因素
许多学者研究表明,种植体不仅在上下颌骨植入时存在ICL 发生概率的差异,同时在不同牙位上也会有ICL 发生概率的差异。Pang等通过测量皮质骨厚度以及CBCT 下骨组织的密度发现,上颌的邻接丧失率为66.4%,下颌为55.4%,具有统计学差异。Koori和Byun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上颌后牙区骨密度显著低于下颌后牙区,在上下颌牙受到相同大小力时,下颌较高的骨密度可能能够限制天然牙的移动,从而天然牙与种植固定义齿之间的相对移动较少,邻接丧失发生率相对较低。
Koori等研究显示,与天然牙或固定相比,对颌为活动修复时,邻接丧失概率为其0.619 倍。但Pang 等研究发现,在对颌为活动修复或对颌无牙的情况,只有30% 未发生邻接丧失,该研究显示种植固定修复的邻接丧失与对颌牙的修复方式无明显关系。因此对颌牙是何种修复方式或是否为天然牙对于邻接丧失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种植上部修复体因素
牙釉质和种植固定义齿的材料硬度差异较大。牙釉质硬度比氧化锆陶瓷以及饰瓷低,致使与修复体相邻天然牙邻面磨耗相较于天然牙之间磨耗速度更快,而种植固定义齿和相邻天然牙之间相较于其他修复方式磨耗也更加快,这又促进了其与天然牙间邻接接触强度的下降甚至丧失从而导致ICL 丧失。
不同的种植体与修复体的连接方式也会对邻接丧失发生概率有影响。由于粘接固位冠上有螺丝孔可能会降低修复体的抗断裂能力,也会影响自然咬合形态和美观,同时由于螺钉结构原因,会在行使功能时修复体产生微动,导致螺钉松动从而改变邻面接触。另一方面,粘接固位的方式常常会有粘接剂溢出现象,且在黏膜深部的多余粘接剂难以被发现和清除,从而导致牙周炎致使邻面接触发生改变。
现多数学者认为在单颗种植体修复上,螺丝固位发生ICL 的概率较低。种植上部修复的选择单冠或者联冠对于ICL发生概率也有影响。研究表明有68.2% 的单冠修复发生ICL,联冠修复的ICL 发生率为31.2%。正常牙列在咬合时力分布中心位于牙弓末端磨牙区域,单冠修复力较为集中,而联冠的修复方式有效分散力,从而减少ICL 产生的概率。
4. 临床防治邻接丧失的措施
4.1 压膜保持器
Bompolaki、曾百进和余姣等证实压膜保持器可用于预防邻接丧失。在后牙单冠修复后,佩戴压膜保持器的患者后牙种植单冠近中邻接丧失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因此压膜保持器用于预防种植义齿邻接丧失是行之有效的,且对患者口腔卫生无明显影响。
4.2 修补或者重新制作种植牙冠
牙冠与基台的连接方式可以选择螺丝固位,当发现邻接丧失后,拆卸牙冠进行加瓷等方法恢复邻接。Wong等报道了1 例通过重新制作修复体来恢复邻接关系的病例。患者行后牙种植固定修复,1 年复查时发现修复体近中邻接丧失约0.5 mm,通过重新制作修复体恢复正常邻面接触,随访2 年,邻接紧密。
4.3 调牙合
常见的调牙合方法包括修整边缘嵴,加深排溢沟,加大颊舌侧外展隙,调磨早接触点和去除充填式牙尖等。同时在种植固定义齿的咬合调整中,提倡轻咬合时无接触,重咬合时轻接触的原则,并将主功能区移到面中央,可以有效缓解食物嵌塞,从而减少邻接丧失的发生。
5.结语
邻接丧失是种植修复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常导致食物嵌塞、口腔异味及不适,甚至种植体脱落。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义齿邻接丧失可能与天然牙的生理动度与种植体骨结合后产生的动度有一定的区别有关,同时也与患者颌骨密度、种植修复前的缺牙时间、牙齿游离端修复、对颌牙类型等有关联,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并发症。
天然牙列中邻接丧失与咀嚼方式,咬合关系等因素相关,而对于种植固定义齿修复的研究中对于邻接丧失的成因的研究仍旧有部分不足。学者们对于咀嚼方式、咬合关系等影响因素未进行系统分析。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应重视邻接丧失的相关影响因素,早期预防,早期干预,从而避免其他种植修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