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2024-10-28 08:10 来源:
作者:阅读量:1635

    种植义齿是修复缺失牙的一种方法,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该方法从实验性治疗发展为预后高度可预测,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患者。在全口种植义齿出现前,患者只能进行可摘性传统全口义齿修复,其在固位和舒适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全口种植义齿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种植体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用于牙列缺失患者的治疗,随着人民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被诊断为牙列缺失或者终末期牙列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患者对全口种植义齿的需求也逐年渐增加。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全口种植义齿。

    全口种植义齿包括全口覆盖式种植义齿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大量研究表明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修复牙列缺失或终末期牙列的有效方法。该修复方式的优点在于种植体及修复体的长期存活率高、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面部美观、提高舒适度及生活质量。

    文献报道,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5年随访结果显示种植体留存率达91.6% ~100%,修复体留存率达到95.6% ~100%;10 年随访结果显示种植体留存率达到96.7%~99.5%,修复体留存率达到97.6% ~100%;20 年随访结果显示种植体留存率达到86.9%~99.4%,修复体留存率达到82.8% ~94.1%;即有80%以上的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可以行使功能高达20年以上。对于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无牙颌,大量的国内外研究给予医生和患者足够的信心。

    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适用于牙列缺失或终末期牙列患者,这些患者咬合功能完全丧失,牙齿对牙合的支持也完全丧失,颌位不稳定、咀嚼肌功能失调,患者会出现面容改变、吞咽能力下降、发音不清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长时间未行任何修复治疗,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牙列缺失修复的目的不仅是重建和恢复缺失的牙齿,而是要维护整个口颌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咀嚼系统的稳态包括牙齿、牙周组织、咀嚼肌、颞下颌关节、颌面部骨骼和神经肌肉之间的稳态。牙列缺失患者的咬合重建要遵循牙合学原则,要使咬合与颌位协调一致,使牙合、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和神经等所组成的咀嚼系统达到真正的功能重建。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咬合重建需要借鉴传统义齿咬合重建的经验,并结合种植体骨结合无牙周膜结构的特点,恢复患者的垂直距离和水平关系,精确设计牙尖形态及咬合类型,从而保护种植体和上部修复体,避免出现颞下颌关节和神经肌肉功能的紊乱,避免出现种植体和修复体的生物或机械并发症。

    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治疗需贯彻“以修复为导向”的理念,达到功能与美学的全面恢复。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设备与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诊疗的各个阶段,数字化技术的加入符合精准治疗的理念,使治疗的可预期性得到提高,保证了治疗的质量与安全。本文将概述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步骤,并对应用于其中的数字化设备进行介绍,以期能够为规范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的流程,熟悉数字化诊疗设备与技术提供帮助。

    1.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的流程

    1.1 颌位关系的确定与颌位诊断义齿的制作

    在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治疗前就应该确定颌位关系。在种植修复前可使用几周传统全口义齿作为诊断义齿来检查患者的面下1/3的垂直距离、水平颌位关系、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是否存在问题。该诊断义齿可在旧义齿上进行修改,也可重新制作。重新制作时可采用传统方法,也可采用数字化方法。

    Lo Russo等报道了一种通过口内扫描仪捕获全口义齿咬合重建所需数据的方法,该技术描述了如何使用数字化设计制作的临时基托来记录上下颌关系,以指导牙齿排列,帮助对齐无牙颌牙弓的口内扫描数据。Venezia等在一项关于无牙颌患者种植固定修复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病例报告中采用了另一种方法获得诊断义齿,应用实验室扫描仪及特定设备Centric TrayⓇ、UTS CADⓇ 获取所需数据以建立定位虚拟牙合架上的数字模型,继而进行义齿设计,并通过3D打印设备打印诊断义齿。

    佩戴颌位诊断义齿数周后,检查患者佩戴义齿时的面下1/3的高度,观察患者面部外形,是否存在上下唇闭合困难、鼻唇沟变浅、颏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颏部皮肤皱缩等问题,确定已经恢复了恰当的垂直颌位关系。应用神经肌肉分析系统评估患者的肌肉状态和下颌边缘运动,用肌松仪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以松弛肌肉去除肌肉不良记忆,恢复患者的生理肌肉长度,下颌自然退至生理后位,即神经肌肉位,该位置通常位于正中关系位稍前方,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可在此位置建牙合。也可应用哥特式弓法在正中关系位建牙合。这一过程中可对颌位诊断义齿进行详细调改。

    1.2 数字化设备辅助下的精准种植

    获得良好的颌位诊断义齿后可以进一步采集患者的数字化信息用来制作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和即刻修复时的预成修复体。

    在颌位诊断义齿上增加放射线阻射标志或用有阻射能力的硫酸钡材料复制该义齿以作为放射线诊断模板。为放射线诊断模板单独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获得DICOM 文件,患者佩戴放射线诊断模板后再拍摄CBCT,将两组数据在软件中对齐,然后以修复为导向模拟植入种植体,设计并制作导板;Venezia等报道了另一种术前信息采集的方法,应用实验室扫描仪扫描带有10个阻射点的放射线诊断导板,获得STL格式的光学扫描信息,患者佩戴放射线诊断导板拍摄CBCT,在软件中通过10个阻射点对齐单颌数据,然后以修复为导向模拟植入种植体,设计并制作种植手术导板,在该病例报告中,设计种植手术导板时保留了与对颌的3个接触点,用来作为导板就位的参考。种植体的精准植入在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的引导下进行。此外,动态导航手术系统及手术机器人也可以实现精准植入。

    1.3 即刻临时修复体的设计与制作

    种植体植入完成后可根据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大小选择使用种植体支持式的固定临时修复体或不依靠种植体支持的可摘临时修复体。对于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对颌为全口义齿时应用双侧平衡牙合,对颌为天然牙时应用组牙功能牙合或相互保护牙合,以能够在侧方运动过程中均匀分布咬合力,在正中咬合时应双侧和前后同时接触。

    在正中颌位与正中关系位间应有1~1.5mm的正中自由域,以实现更有利的垂直力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功能过程中的过早接触;当在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中设计悬臂时,建议悬臂位置无工作或平衡接触,与对颌牙间留100μm 的距离,以减少修复体的疲劳和折断;下颌的修复体悬臂应小于15mm,而上颌的悬臂应小于10~12mm。

    研究表明通过减少大的悬臂和超负荷的早接触,可以有效地实现种植牙修复体的临床成功和咬合应力分散。咬合过载可能导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甚至骨结合失败,维持修复体的咬合对植入物的长期稳定十分重要。控制咬合负荷的方法包括减少悬臂、增加种植体数量、监测副功能习惯、增加接触点、缩小咬合面积、减少牙尖斜度,制作平坦的中央窝以及使用渐进性加载。

    即刻临时修复体可利用咬合诊断义齿、放射线诊断模板进行口内重衬;也可以在术前的数字化设计时通过3D打印获得。Granata等介绍了一种顺序模板即时加载技术(sequential template immediate loading,STIL),在拔牙前就使用固定针固定模块化模板,为后续的手术模板及预成临时修复体就位提供可靠的位置信息。

    1.4 临时修复体的评估

    与天然牙齿相比,骨整合种植体缺乏牙周膜,牙周膜提供本体感觉和减震能力。咬合过载的种植义齿会出现中央螺钉松动、修复体折断,甚至是种植体折断。在临时修复体戴入后可应用T-scan咬合分析系统对修复体进行检测,了解从咬合接触到牙尖交错位过程中的咬合力的分布及变化,这是判断咬合力是否健康的可靠办法。T-scan系统可检测出早接触与牙合干扰,以及双侧咬合力是否平衡。有必要定期对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进行检测及咬合调整,以防止潜在的咬合过载。

    佩戴临时修复体的过程中也需要评估患者的肌肉状态、下颌运动及颞下颌关节情况,以达到恢复咀嚼肌生理功能,恢复整个口颌系统稳态的目标。Myotronics K7神经肌肉分析系统(简称K7系统)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完成肌肉、下颌运动及关节的评估。咬合接触时会有明显的肌电活动,通过肌电图仪检查肌电活动强弱,可以推测咬合接触情况。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可以通过咀嚼运动等轨迹的记录,间接检查咬合情况,推测咬合特征。对关节的评估除K7系统的关节声像图外还包括治疗前、中、后期CBCT中的关节影像图。临时修复体的精细调整对于确定整体成功率和患者对最终修复体在咬合、牙齿形状、功能和美学方面的满意度十分重要。

    1.5 从临时修复体到最终修复体

    在种植体植入4~6个月后,进行最终修复。临时修复体是最终修复体的原型,经过反复调整的临时修复体较好地重建了患者的口颌稳态,满足患者功能及美观的需要,更换为最终修复体时,应最大程度的保持临时修复体携带的信息。Mino等使用实验室扫描仪扫描临时修复体和工作模型,将临时修复体戴入工作模型后扫描咬合,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进行最终修复体的制作,该研究表明实验室扫描获得的数据可以高精度地复制临时修复体,且比传统技术更加精确。该方法仍然需要制取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气泡、印模形变等。

    An等报道了一种不使用石膏模型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准确地将临时修复体的信息转移到最终修复体。该技术是通过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临时义齿及佩戴在口内时的咬合关系,并在软件中将带有基台帽信息的义齿组织面图像反转成带有基台图像的模拟工作模型,该技术提供了关于临时义齿的轮廓、美学、垂直颌位关系、水平颌位关系和咬合信息,并且模拟了种植体位置和基台的信息,可以很方便的对临时修复体进行复制和修改,如临时修复体存在问题,该方法也能够在保持颌位关系的前提下重新设计义齿。当然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即工作模型的数字印模是通过临时修复体扫描数据翻转得到的,其精确性尚需验证。

    Beretta等报告了一种方法,通过在扫描杆上放置带有几何形状的扫描导向器,能提高口内扫描获取工作模型的准确性,将一系列的具有临时修复体、口内软组织等信息的扫描数据叠加,将上下颌弓数字化模型安装在具有正确上下颌关系的虚拟牙合架上,进而制作支架,复制临时修复体,通过目视检查、根尖片等对最终修复体的适配度进行临床评估,该方法获得的最终修复体只需对咬合进行微小的调整。更换为最终修复体后,也需按期复诊,进行咬合、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的检测,保证口颌系统的协调稳定。

    2.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的数字化设备与技术

    2.1 面部影像数字化信息的获取

    牙列缺失患者因牙齿的缺失使得面容发生改变,使患者恢复面貌获得美丽的笑容是修复治疗的目标之一。获得面部软组织轮廓信息对于实现美学目标至关重要。软组织轮廓信息的采集主要是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这两种基本形式。为实现修复体与面型的协调,将面部数码照片与口内扫描数据重叠,进行数字化微笑设计,获得满足美学要求的修复体。

    利用数码照片进行的美学设计存在局限性,软组织三维立体轮廓和微笑曲线的采集可以达到更高的美学要求。面部扫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软组织信息数据采集技术,成像精确度高。面部扫描技术发展迅速,在生物医学工程、工业设计和3D动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面部扫描技术被应用于口腔领域,通过3D光学扫描设备获得患者不同状态时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信息,再与其他数字化信息整合,可用于前牙美学设计、虚拟排牙、修复体试戴等步骤。

    常用面部扫描仪误差值为140~1330μm,可满足口腔修复所需精度要求。国内外文献报道了多种不同的用于患者的数字信息文件的对齐技术。面上1/3区域应用于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的三维面部扫描配置是可行的,扫描时应尽量暴露前额,增加面部特征点,利用面部不动区域对齐。

    一项体外研究表明,面部扫描技术会影响虚拟患者的准确性,面部扫描数据准确性越高则虚拟患者的准确性就越高。Hassan等将面部扫描数据纳入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的CAD-CAM 制作流程之中,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美学功能均得到了较好地恢复。Perez-Giugovaz等则利用特别制作的口外扫描体,将无牙颌患者的面部扫描、口内石膏模型扫描以及CBCT数据集合在一起,进行了以修复为导向的数字化手术模板的设计与制作。

    Revilla-Leon等报告了一种技术,用于实时跟踪和记录患者的嘴唇动态,将其集成到3D虚拟患者中,该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实时跟踪患者的嘴唇运动,患者可以在线连接,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即刻实现跟踪和记录,而在以往的其他研究则是通过患者提前录制的视频提取信息。

    2.2 数字化口腔印模

    数字化口腔印模是通过光学扫描获取口腔内软硬组织表面三维数据的印模技术,获得STL格式的文件。口内扫描技术(intraoral scanning technology,IO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Francoise Duret博士及其同事开创了第一台口腔内数字化仪器,用于获得光学印模。其后的20年间,口内扫描技术逐渐应用到口腔科的各个领域,如牙或种植体支持的冠桥修复体、咬合板、可摘义齿、全口义齿、颌面部赝复体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

    Siqueira等系统性综述共纳入17项研究437 例患者的430 次口内扫描和370次传统印模,结果表明,无论修复体是牙支持式还是种植体支持式,无论是使用象限扫描还是使用全牙弓扫描,口内扫描都比传统印模用时更短且舒适度更高,更受患者欢迎。

    一项关于“All-on-4”的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的传统取模与数字印模比较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印模临床耗费时间明显少于传统印模,并且将数字印模用于CAD/CAM 钴铬支架修复体时其精度符合临床需求。Cappare等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也表明,临床和放射线结果均表明口内扫描仪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令人满意。

    然而2018年ITI共识报告指出,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中使用口内扫描技术的共识尚未建立。近年来,学者们对全牙弓多个种植体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的准确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研究指出使用5或6颗种植体支撑的单颌固定式种植义齿的口内扫描与将种植体夹板连接后取开窗印模相比,具有相同或更高的准确性,这一结论与扫描仪原理无关,与传统印模是否使用不同的高精度弹性印模材料也无关。

    然而,也有证据表明扫描仪的类型和数据处理会影响扫描的精度,但大多数新一代扫描仪对全牙弓扫描的精度在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一项使用4颗种植体(包括2颗倾斜种植体)的单颌固定式种植义齿的体外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口内扫描技术的准确性优于传统印模并且不受种植体连接类型(内连接和外连接)和植入角度的影响。然而也有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用夹板固定、开窗托盘和弹性印模材料制取模型的准确性在统计学上是优于ISO 印模的。

    Rech-Ortega等的一项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在种植体少于3个的情况下传统印模比口内扫描更准确,在种植体为4个时口内扫描更准确,而当种植体多于4个时,这两种取模方式都存在一定误差,误差范围在30~150μm。

    Zhang等的一篇系统综述将29项体外研究和1项体内研究纳入分析,结果显示无牙颌数字种植体印模真实度为7.6~731.7μm,精度为15.2~204.2μm,角度偏差为0.13°~10.01°,该篇系统性综述的结论是口内扫描用于无牙颌种植体数字印模仍不够准确,其准确性受植入物间距离、扫描体类型、口内扫描仪类型和操作员经验的影响。但作者也指出该篇系统综述有一定的局限性,纳入的研究主要为体外研究,未来应该进行更多的体内研究并开发新的方法来评估印模的准确性以获得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的结论。

    Kanjanasavitree等比较了原始扫描杆与其他3种修饰法(种植体间牙槽嵴上放置压力指示膏、种植体间牙槽嵴上放置液滴、种植体间用牙线连接并且在牙线上固定树脂块)对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口内扫描准确性的影响,还比较了3种不同的扫描模式对精确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标记物和扫描模式对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数字模型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无牙颌扫描存在困难原因在于口内软组织具有较大的可移动性并且由于唾液的覆盖使其纹理更加光滑,缺乏特征的参考标志。种植体间距离增加会增加全局线性失真从而对扫描数据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成品扫描杆具有相似但不相同的结构,也可能会导致错误识别。

    多位学者研究了提高无牙颌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口内扫描精度的办法。在无牙颌腭部用压力指示膏和氧化锌丁香酚的混合物绘制不规则的形状和线条使其容易被口内扫描仪识别。在腭弓较宽的患者中使用丙烯酸胶固定的复合树脂标记物来获取精确的数字印模。

    Huang等在一项体外研究中使用改良互联扫描杆,使全牙弓的扫描精度获得提高。Iturrate等通过使用牢固连接在种植体扫描杆上的辅助几何装置增加曲率半径变化的间隙数量来提高数字扫描的准确性。

    摄影测量(photogrammetry,PG)是一种通过记录数字图像来确定物体几何特征及其三维空间方向的技术。早在1994年,PG技术就被引入口腔种植治疗,用于检测修复体与种植体之间的边缘适合性。PG技术可以虚拟地将患者口腔的种植体位置转移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程序中。PG技术可减少临床操作与口腔内组织的接触,使患者舒适度更高,医生操作更便利。

    1999年,有学者报道PG技术可以成功记录无牙颌下颌骨模型中种植体的位置,其精度与传统印模技术相当。随着技术的发展,多位学者相继发表了PG技术在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数字印模中应用的临床病例。但是,目前关于摄影测量系统精度评定的研究十分匮乏,且结果并不一致,尚需进一步研究。

    2.3 制取颌记录及模拟下颌运动

    一个与口颌系统协调的修复体,既要考虑静态咬合也要考虑动态咬合。数字化面弓、虚拟牙合架及下颌运动轨迹描记,这些设备用来获取患者上颌对颞下颌关节的固有位置关系及下颌运动的轨迹、方向和角度,记录并转移准确的牙合关系。

    牙合架一直被用于牙科不同领域的诊断和治疗,牙合架有助于再现颌骨、颅底及颞下颌关节之间的关系,模拟下颌运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机械牙合架(mechanical articulator,MA)逐渐被虚拟牙合架(virtual articulator,VA )替代或补充。

    2002年,德国格雷夫斯瓦尔德大学的Bisler和他的团队在工作中使用VA。Bisler等将VA定义为“分析复杂的静态和动态咬合关系的工具”,目的是帮助临床医生超越涉及MA 的传统模拟技术的限制,从那时起,VA开始被应用于CAD/CAM 牙科。与MA相比,VA 能够对特定的颞下颌关节参数或基于使用特殊设备获得的下颌运动数据进行可视化。目前有几种CAD/CAM 系统可提供各种类型的虚拟牙合架。

    在VA 上安装牙弓的步骤在概念上与MA步骤相同,但涉及数字化工具、软件和设备的使用。根据所选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方法,安装VA 的技术可以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通过口内扫描仪对牙弓和咬合进行数字扫描,然后在不使用传统印模的情况下将多组数据传输到VA;间接法则要先制取牙弓的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将石膏模型安装在MA上,再通过实验室扫描仪获取整体的扫描数据,然后将数据传输到VA。早期通过输入平均值参数设置虚拟牙合架,该方法适用于单颗或部分牙缺失的修复。

    对于牙列缺失全口固定式种植修复,需要应用全可调牙合架。通过数字化面弓及下颌运动轨迹描记,获得全可调牙合架的参数,从而全面模拟下颌运动。此外,现在还可以直接应用下颌运动轨迹的数字记录信息再现下颌运动。Kwon等报道了一种使用三维光学扫描仪和目标跟踪系统跟踪下颌运动的方法,通过合并CBCT数据来描绘下颌和颞下颌关节的运动,该研究认为此种方法不受机械设备固有的限制,可以重建更加真实的下颌运动。

    Li等使用光学下颌跟踪系统,对体外模型进行研究,新建了一种无牙颌咬合关系的记录方法,并且在牙合架上进行了定量的准确性评估,结果显示下颌骨位移的平均值小于200μm,准确性符合临床要求。将数字化印模、面部扫描、CBCT及下颌运动轨迹信息在软件中整合,可以再现“虚拟病人”,设计出符合美学和功能学双重要求的修复体。

    2.4 修复体咬合力、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的检测

    T-scan咬合分析系统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咬合电子检查设备,可以记录到咬合接触点的具体部位、范围以及各咬合接触点处咬合力的大小,并可记录下这些咬合特征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但是T-scan 并不能测量绝对咬合力。T-Scan咬合分析系统通过将定性数据转换为定量参数,提供了精确评估时间序列和咬合接触力分布的方法。它还通过在显示器上显示来增加患者的信心。

    Yu等应用T-Scan系统和肌电图对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的咬合进行检查,用来比较一体式设计修复体与三段式设计修复体,结果表明一体式支架修复体的咬合能力好于三段式。有学者报道了1例腓骨重建切除的下颌骨后应用固定式种植义齿重建患者咬合的病例,咬合重建过程中,应用T-scan系统进行咬合功能分析,测量结果指导临床医生调整咬合接触点的数量和咬合力,最终获得良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在其他的一些研究里也提到了更多的用于咬合力检测的设备,如Bite Force Sensor、occlusal Force-Metre GM 10等。Cao等分别应用T-scan咬合分析系统和Cerec Omnicam 口内扫描系统测量了20例正常咬合青少年的咬合接触,对咬合接触面积进行量化分析,两个系统测得的咬合接触面积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牙尖交错位,Cerec Omnicam 系统用于咬合接触的准确性高于T-scan,T-scan的测量在前磨牙和磨牙区域有良好的再现性,但是在前牙区域再现性较差。该篇研究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当只需要进行静态咬合分析时可以应用Cerec Omnicam系统,但该方法无法获得咬合特征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Myotronics K7神经肌肉分析系统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神经肌肉牙科学设备,在正畸、修复及颞下颌关节等领域均有应用。K7系统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颌骨追踪、肌电图和关节声像图,可以测量、显示和存储生理和解剖状态及功能的客观数据。目前研究表明,在记录下颌位置之前进行一次性肌松,可降低面部肌肉活动,为患者找到下颌生理位置,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获取高精度的神经肌肉颌位。

    利用K7神经肌肉设备记录分析肌电图及下颌运动,通过肌松仪使下颌肌肉完全放松,引导下颌在舒适位的生理位置上建牙合。然而,有学者对K7系统确定颌位关系产生质疑,认为使用K7系统等设备确定颌位关系会使垂直距离变大,翼外肌作为颌面部重要咀嚼肌群因其位于深层而无法被表面电极所记录。关节声像图和CBCT中关节的影像图可以帮助进行治疗前、中、后期颞下颌关节的变化的检测。

    大量研究表明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是修复无牙颌患者缺失牙的可靠方法,绝大部分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可以行使功能达到20年以上。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的目的是重建患者的美学和咀嚼功能,维护整个口颌系统的稳定和健康。数字化流程与设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优化临床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医务工作者应全面掌握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的工作流程,及其相关数字化诊疗设备与软件的应用,力求获得长期稳定的良好治疗效果。

编辑: KQ88新闻网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