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修复体与天然牙邻接触丧失生理因素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2024-10-29 08:10 来源:
作者:阅读量:1505

    随着种植牙成为目前缺牙修复的主流方式之一,种植修复的诸多并发症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种植牙邻接触丧失通常表现为种植修复体与邻牙出现间隙导致食物嵌塞。Manicone 等学者明确指出邻接触丧失是种植体修复后期常见的并发症,经过研究2603 个接触区域后得出邻接触丧失的总体发生率约为26.6%。

    另有研究表明种植体修复后的1 年、3 年、5 年内邻接触丧失累计发生率约为12.5%、47.1% 和80.8%,邻接触丧失高峰期位于修复完成后的1.9-2.2 年与3-3.3 年两个时间段,随后其增加幅度呈现下降趋势。邻接触丧失易导致食物嵌塞从而出现种植体周围炎,影响种植修复效果。因此研究其生理因素以寻找防治措施是临床上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种植修复体邻接触丧失生理因素与相关防治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采用相关防治措施以降低邻接触丧失发生率提供参考。

    1. 种植修复体邻接触丧失的生理机制

    1.1 生理移动量与咬合力

    1.1.1 生理移动量差异

    天然牙通过牙周韧带与牙槽骨相连,存在生理移动性;而种植体与骨组织产生骨结合,不存在类似牙周膜的结构,几乎不存在生理移动。因此天然牙的生理移动量明显大于种植牙,随着牙槽骨的改建,天然牙与种植牙的移动距离不匹配,易导致邻接触间隙的产生。

    1.1.2 生理移动趋势与力传导

    研究证实咀嚼咬合力在邻接触区域传递时会导致天然牙生理性移动,且天然牙具有种植牙不存在的近中移动来补偿生理磨损。天然牙列持续处于动态改建状态,表现为牙齿的持续性萌出、后牙的近中移动等,其中成年人的后牙平均每年向近中移动0.1~0.2 mm。Southard 等人研究表明天然牙的咬合力在近端接触向前分散,且其传递方向可以基本概括为牙齿中线外传递至对侧。

    Wei等人认为天然牙的高咬合力是促使牙列不断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会增加天然牙的近中移动,即近中邻接触丧失与高咬合力显著相关。正常恒牙列力主要集中在牙弓末端的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区,磨牙区的咬合力要大于前磨牙区,可准确对应前磨牙区的种植义齿邻接触丧失率低于磨牙区这一实验结果。

    对颌为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患者口内咬合力小,相较于对颌为天然牙或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出现种植修复体邻接触丧失的概率低,反向体现了高咬合力可促进邻接触丧失。高咬合力促进天然牙近中移动可证实近中邻接触丧失发生率远远高于远中邻接触丧失,但远中邻接触丧失的生理因素未得到明确结果,曾百进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远中邻接触丧失的发生机制与近中邻接触丧失发生机制不同,相关影响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1.2 骨性因素

    董十月等学者通过五年的随访研究认为种植体邻接触丧失的发生与颌骨骨密度相关,上颌骨由于骨密度低、咀嚼时抵抗水平力较弱,会加剧天然牙生理性移动,Varthis 指出上颌骨邻接触丧失发生率明显高于下颌骨,因为上颌骨前磨牙及磨牙区域的骨密度要显著低于下颌骨相对应区域的颌骨密度,密度相对较低的上颌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天然牙拥有更大程度的移动趋势,使得上颌种植修复牙冠与邻牙之间的邻接触丧失发生率高于下颌。

    同时,Oh 等人证实由于全口天然牙列中Spee 曲线及补偿曲线的存在,同侧同名牙存在多点咬合关系。在前磨牙与磨牙接触区,上颌舌尖颊斜面与下颌颊尖舌斜面接触合力较强时,上颌邻接触强度会增大,而邻接触强度在下颌未见显著差异,可认为上颌天然牙的生理移动趋势大于下颌天然牙,从而证实上颌牙列邻面接触丧失大于下颌牙列;但如果上颌舌尖颊斜面与下颌颊尖舌斜面接触合力较小或消失时,上下颌邻接触强度都无差异。

    另一方面,具有较高下颌骨平面角的患者牙弓前部会出现较大的向前的分力,更易出现天然牙近中移动,从而导致较高的邻接触丧失率。由于上颌骨具有较低的骨密度以及全口牙列纵曲线的影响,可认为上颌骨较下颌骨的种植修复体与天然邻牙更易发生邻接触丧失。

    1.3 邻牙因素

    Pang 等人对种植修复体的邻牙牙髓活力与邻接触丧失的发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邻牙牙髓活性对于近端邻接触丧失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邻牙为死髓牙具有更高的邻接触丧失的趋势。临床进行牙髓治疗的死髓牙在前期由于存在慢性根尖周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牙根周围的牙槽骨的密度降低、牙周间隙的增宽或发生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使得天然牙抵抗近中移动的能力减弱,从而增加死髓牙与种植修复体之间邻接触丧失的发生趋势。

    而且Koori 与Byun 证明单根型邻牙因根型固位因素而导致邻接触丧失发生率会高于多根型邻牙,侧面印证了邻牙的骨组织条件与邻接触丧失显著相关,即周围骨组织条件越差,邻接触丧失率就会越高。由于牙周炎、骨质疏松或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导致邻牙牙槽骨量及密度降低的患者,邻牙的骨支持情况较差,更易受到近中咬合分力的影响从而加大邻牙移动量,最终提高邻接触丧失的发生率。

    另一方面,邻牙的冠部外层牙釉质和种植义齿表面饰瓷(玻璃陶瓷)的物理性能差别较大,此与邻接触丧失的发生显著相关。研究证实,玻璃陶瓷和天然牙之间的磨耗速度更快,因为牙釉质具有定向排列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和各类有机成分,可以缓冲巨大的咬合压力。

    然而种植修复体由各类陶瓷材料制成,弹性模量及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玻璃陶瓷、釉质、渗透陶瓷、树脂材料,在承受与天然牙相同的压力时,两类陶瓷材料比树脂材料更容易达到屈服极限而发生塑性形变,从而导致表面的摩擦系数增高,加大邻接区摩擦力,增大磨耗。因此邻牙是否存在冠修复是影响种植固定义齿邻接触丧失的因素之一。

    1.4 潜在因素

    国内学者提出大于50 岁的种植修复患者邻接触丧失率更高,同时Bishara 随访期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牙弓周长减少,下颌前牙出现拥挤,可加剧下牙列邻接触丧失。一些研究证实年龄与邻接触丧失率呈正相关,但未在其他调查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

    多位学者猜想正畸治疗完成初期是邻接触丧失的易感因素;也有研究结果显示种植修复前较短的牙列缺损时间是邻接触丧失发生的影响因素。两种因素可能与天然牙的越隔纤维未改建稳定有关:牙周组织存在越隔纤维,其收缩性和拉伸性在维持邻牙的位置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畸治疗结束与缺牙早期的越隔纤维处于活跃状态,此时的天然邻牙具有较大的生理移动趋势,成为增加邻接触丧失发生率的潜在影响因素。

    2. 种植修复体邻接触丧失的防治措施

    采用相关预防措施以降低邻接触丧失的发生风险,并及时处理已发生的邻接触丧失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目前的主要预防措施及处理手段有如下几种:

    2.1 改进邻接紧密程度及面积

    Sarig 等人提出适当增大邻接触面积可以在修复后期抵消因牙龈乳头及骨组织丧失而造成的食物嵌塞问题。Shi 等人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将邻接触区域设计成紧密连接可以在短期内降低邻接触丧失率,但从长期效果来看不容乐观。并且Ren 等学者指出邻接触太过紧密会加大邻接触丧失的概率,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来支持得出最佳的邻接触紧密度。

    2.2 应用种植临时修复体

    后牙缺牙时间较短且要采用即刻种植或早期种植的患者,此时越隔纤维的改建和再生未趋于稳定,可以考虑在戴永久修复冠前,先戴用种植临时修复体进行过渡性修复,暂时恢复功能与美观,等待越隔纤维的改建和再生趋于稳定。两侧邻牙的位置相对稳定后,再进行上部最终修复,戴入最终修复冠,以减少邻接触丧失发生率。

    2.3 应用压膜保持器

    使用压膜保持器可以作为预防邻接触丧失的有力措施,研究结果证实患者在佩戴真空成型的保持器一年内,后牙种植修复体邻接触丧失发生率出现明显降低。但是近中邻面接触密合度呈现降低趋势,且对远中邻面接触丧失率无显著影响。并且戴用压膜保持器可能会引起牙菌斑堆积、探诊出血等牙龈炎症状,需要提高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护意识和及时的干预治疗。

    2.4 固位方式与内连接的选择

    Yen 等人指出在单因素条件分析下螺钉固位方式比粘接固位方式具有更高的邻接丧失率,主要考虑因素是螺钉固位相对存在较大的微动。但基于后期调改的因素,多数学者认为使用螺钉固位的种植体会比粘接固位更有优势,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处理。

    考虑到微动因素,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应引起关注,由于基台外六边形连接系统连接处承受较大的应力和基台内八边形连接因连接边缘数量较多而存在的更大旋转自由度,因此与基台内六边形连接相比较,基台外六边形与基台内八边形连接系统存在更大的微动量进而影响接触稳定性,会出现频繁的邻面摩擦以此加剧邻面接触丧失程度。研究证实,选用基台内六边形连接可以降低邻接触丧失风险。

    2.5 应用修复体的框架设计与树脂修复

    在邻面接触区制造一个较宽且在龈方有一定厚度的全瓷接触框架,宽度控制在颊舌向的1/2,垂直距离控制在接触点向下至少2-3 mm。框架空白区域用复合树脂材料来恢复邻面接触。若后期出现接触丧失可使用新的复合树脂填充框架空白区域以此建立正确的邻面接触。在近远中接触区域应用可调整的树脂嵌体可显著降低邻接触丧失率。Sfondouris 等利用物理化学预处理框架等方式来增强树脂粘接强度,该方法省时且有效,随访调查结果令人满意等。

    3.展望

    结合各类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生理因素的影响下,种植修复体的邻接触丧失有时不可避免发生。可明确的是种植术前合理设计修复方案、最终修复体戴入后口内精确调整邻接关系、按时随访进行后期维护都是降低种植体与天然邻牙发生邻接丧失的必要前提。因此在修复前期建立正确的邻接关系、应用压膜保持器等预防手段可将邻接触丧失最小化,减少种植体并发症。

    在修复后期凭借合理的框架制作和先进的预处理技术可降低不良邻接关系的调改难度。由于生理因素复杂多样,因此目前对于不同生理因素影响下所导致的邻接触丧失的预防性措施还可做更深层次的研究与讨论,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编辑: KQ88新闻网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