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浙大口腔聚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口腔健康促进、实现口腔“共健共富”等开展了丰富的学术活动。
蔡志刚 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副主任
报告主题:《数字化技术在颅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应用及进展》
蔡志刚教授阐述了数字化在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展示了团队近来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完成的肿瘤手术与口颌系统功能修复的短期完成,真正实现了“Jaw in a day”的目标。此外,蔡教授也展望了颌面外科未来通过AR、VR、MR甚至XR的不断发展,以实现更精确、更真实、更高效的教学和医疗成果。
祝颂松 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和合学专委会候任主委、口腔颌面创伤与正颌专委会副主委、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报告主题:《以政策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口腔医疗机构医务管理水平提升》
祝颂松教授聚焦口腔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以国家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医疗质量系列文件为指引,深入剖析口腔专科医院发展中的问题,以医疗服务流程改进、专病中心建设、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专科联盟建设等为举措,发挥国家口腔医学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卢友光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委会候任主委,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院长
报告主题:《部分牙髓切断术》
卢友光教授分享了牙髓切断术在微创牙髓治疗中的应用理念,他认为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更新进步,牙髓切断术取得成功的前提是严格的适应症选择、正确评估牙髓状态,同时将感染控制的管理贯穿牙髓切断术的始终,可促进牙髓切断术在微创应用中取得较高的临床成功率,为临床医生在牙髓炎治疗提供备选方案。
郑树国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党委委员兼预防科主任
报告主题:《牙齿萌出和替换障碍闭合式导萌治疗的应用与评价》
在牙齿的萌出异常中,牙齿萌出和替换障碍较为常见,郑树国教授重点从牙齿萌出和替换障碍的病因、闭合式导萌的治疗设计及具体治疗措施、闭合式导萌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这三个方面展开,详述了团队针对这一临床问题提出的闭合式导萌序列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通过前沿分享以促进牙齿萌出和替换障碍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赵行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系主任、口腔材料教研室主任
报告主题:《口腔黏膜新型递送体系的建立与作用机制研究》
赵行研究员分享了功能性口腔黏膜仿生核苷水凝胶递送体系的构建和机制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针对目前口腔黏膜仿生递送体系中存在的药物有效治疗剂量不足、药物滞留时间短等问题,成功构建口腔黏膜仿生核苷凝胶递送体系,具有黏附性能佳、载药量高、局部停留时间长等优点,系列研究表明该体系在口腔黏膜局部应用中具有预防口腔白斑病进展的优良效果。
谭建国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美学专委会创会主委、现任副主委、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牙颌颜面医疗美容分会候任会长
报告主题:《全口咬合重建中咬合关系的复制转移》
谭建国教授重点分享了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咬合重建的方法、技术要点、效果评价等,通过丰富的病例展示,还原了临床上将咬合设计建立的上下颌基准诊断性咬合关系从无创,微创到有创,逐级诊断、验证、调改、磨合,最后获得最适合患者的最终修复体咬合关系的具体过程,阐明了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对于治疗方案选择,以及同时恢复口腔美观与咬合功能的极大期望。
朱亚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综合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急诊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报告主题:《根冠一体化诊疗策略》
朱亚琴教授通过展示多例精彩临床病例,系统讲解了根管治疗在残根残冠保留中的应用,强调了CBCT在处理后牙复杂根管系统时的辅助作用,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根冠一体化诊疗策略,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通过根冠一体化诊疗策略达到保存天然牙、恢复功能的临床目的。
司燕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普部主任
报告主题:《龋病风险评估系统及初步应用》
司燕教授介绍了当前一些龋病风险评估系统,分析其共同点是均包含既往患龋经历、唾液、饮食、全身情况、氟暴露、牙菌斑等因素,且每个系统都有其主要的风险因素。她总结,一个理想的龋病风险评估系统应具备有效性、可靠性、使用简便、费用低等特点,通过对龋病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判定,从而预测患者未来患龋的可能性,更好地服务于口腔疾病预防。
会议特邀《新英格兰医学前沿》副主编赵剑飞博士围绕《如何发表高影响力临床研究文章》进行交流分享。
赵剑飞博士从杂志编辑的视角对临床研究论文投稿的全环节进行了专业解读,并提出了各环节注意要素,就临床医生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