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处理对正畸酸蚀牙防龋的临床探讨

2008-8-2 16:08  来源:口腔医学纵横
作者:钱成明 阅读量:1695

[摘要] 目的:预防口腔固定正畸酸蚀牙釉白斑的发生。方法:在酸蚀前后分别用氟化泡沫对牙釉质进行氟化处理。结果:经氟化处理的牙齿,釉白斑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氟化处理可降低口腔固定正畸患者釉白斑的发生率。
[关键词] 固定正畸; 釉白斑; 氟化处理

  在固定矫正过程中,由于酸蚀剂的使用而造成牙釉质脱矿是常见的问题。如何降低或消除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已日益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国外已有学者报道用氟化物来降低釉白斑的发生率[1],国内学者陆苇去年也作了类似的报道[2],本研究用氟化泡沫来预防牙釉质脱矿取得一定效果,仅供口腔正畸临床同道参考。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73名,其中男性79 名,女性92 名,年龄在11~17岁,平均年龄13.9岁,口腔卫生情况良好,无牙龈炎、牙周炎,牙齿硬组织发育良好,无氟斑牙和四环素牙。
  2. 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58人、观察一组56人、观察二组59人,对照组为非治疗组即非用氟组,观察一组为酸蚀前用氟,观察二组为酸蚀后用氟。所有患者均使用方丝弓矫治技术,三组均用DM正畸釉质新2代粘接剂,带环用玻璃离子粘接剂(GC Fuji II 日本生产)粘接。对照组按常规粘接托槽和带环,不经氟化处理,观察一、二组均用氟化泡沫(美国laclede公司生产)进行处理。方法是:观察一组在常规清洁牙面后吹干,取专用软托盘盛满氟化泡沫置于上下牙列5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吹干牙面,再常规进行酸蚀、粘托槽、带环。观察二组则在酸蚀牙面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吹干,再用同样方法进行氟化处理,氟化处理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粘托槽、带环。所有观察对象在治疗结束后拆除固定矫正器,清洁并吹干牙面,在牙科工作灯下肉眼观察牙齿的颊面,如牙面出现白恶状或染色斑点,牙齿表现较松软、粗糙者即为脱矿。

结 果

表1 对照组与氟处理组牙釉质脱矿一览表

组别脱矿牙数未脱矿牙数观察牙数%
对照组   2581094135219.08
酸蚀前用氟组1981116129415.30
酸蚀后用氟组1701254137012.41
  1. 对照组牙釉质脱矿率为19.08%,观察一组为13.27% ,观察二组为8.74%(见表1),经POMS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表2中显示,氟处理组不论是酸蚀前或酸蚀后牙齿用氟化处理,其脱矿率均低于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酸蚀后用氟组其脱矿率低于酸蚀前用氟组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2 氟处理组与对照组牙釉质脱矿比较

组别脱矿牙数未脱矿牙数观察牙数%P
对照组 2581094135219.08
氟处理组3682370266413.81<0.001

表3 酸蚀前后氟处理对牙釉质脱矿改变的比较

组别脱矿牙数未脱矿牙数观察牙数%P
酸蚀前用氟组1981116129415.30
酸蚀后用氟组1701254137012.41<0.005

 

讨 论

  1. 釉白斑是口腔固定正畸治疗中常见的龋前损害。正常情况下,牙釉质的脱矿与再脱矿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脱矿过程占优势时,则导致牙釉质龋的发生,变成白垩状,并形成一种多孔状结构,造成釉质表面脱矿变得粗糙,易于积聚菌斑,而菌斑中的致龋菌将糖转化为酸,导致牙釉质进一步脱矿,容易产生牙釉质龋,这样,虽然口腔错畸形得到矫治,但牙釉质失去了光泽,甚至形成了牙釉质龋。氟化物具有降低釉质溶解度,抑制菌斑内酸的形成和细菌活性,抑制釉质脱矿,降低脱矿程度,同时其反应产物氟化钙、氟化磷灰石有促进脱矿区釉质再矿化。在口腔固定正畸技术中配合使用氟化处理,可预防釉质白斑的发生。
  2. 本研究中酸蚀后进行氟化处理,釉白斑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与Hirce的报道相同,其机理是,氟化处理后在釉质表面的主要反应产物是类氟化钙样的物质,其形成为微球状或微晶体状,沉积在酸蚀后形成的釉质孔隙中[3] 这是釉质吸收氟离子的形式之一,在中性环境中,由于唾液中磷酸氢根离子或蛋白质吸附于这一反应产物上,使其溶解度很小,当釉质表面菌斑中的pH值下降时,这些反应物则释放氟离子,发挥其抗龋作用。而氟化处理后立即进行酸蚀,酸蚀剂可溶解掉一部分釉质吸收的氟,使釉质吸收的氟量减少,从而降低了预防釉白斑的作用。其脱矿率低于非用氟组,但高于酸蚀后用氟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