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多孔钛种植体复合牛骨形成蛋白的实验研究——即刻植入的组织学观察

1970-1-1 08:01  来源: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6-12-30 9:59:26
作者:廖湘凌 阅读量:1544

  【摘要】目的:将牛骨形成蛋白(bovine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BMP)与中空多孔柱状钛种植体复合形成以种植体为中心的多载体系统,进行骨内即刻种植,以探讨种植体——骨界面的骨生长代谢过程,并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能性。方法:在杂种狗下颌肌建立即刻种植模型,于2、4、8、16、2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论:新生骨逐渐长入种植体表面孔隙中,并与钛表面形成骨性结合;bBMP促进界面骨形成提前启动,成骨量大;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骨形成类似于拔牙创的愈合,经过适当处理,可形成良好骨结合而获成功。

  众所周知,人工种植牙植入后的稳定性是种植获得成功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种植体植入后,骨生长慢,新生骨少,与骨的结合力相对较弱,常须以相互连接的方式承受咬合力,影响治疗效果和种植成功率。本研究应用自行研制的中空多孔种植体与bBMP复合,即刻植入,利用bBMP的高效骨诱导活性及中空多孔种植体与骨的机械锁结力,探讨加速种植体—骨界面骨修复速度,增加新骨生成量的可能性,建立一种与骨结合强度高,具生物诱导活性的种植体,并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由华西医科大学口腔重点实验室
  设计、研制。将纯钛棒加工成长6.5mm,直径3.0mm的中空柱状种植体,侧面有小孔12个,对称分布的,底面1个小孔,相互贯通,直径均为1.0mm。bBMP参照杨连甲[1]方法提取、纯化,并证实其生物学活性。将bBMP通过中空多孔柱状种植体底面的小孔加入,形成实验组复合种植体(B组),对照组采用同等规格的实心柱状钛种植体(A组)及不复合bBMP的中空多孔柱状钛种植体(C组)。
  1.2实验动物
  采用15只健康成年杂种狗,雌雄不限,体重10~13kg。
  1.3实验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每组3只。用浓度为3%戊巴比妥纳(3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生效后固定四肢,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用自制开口器铺助开口,将双侧下颌2、3、4前磨牙拔除,用球钻预备种植窝,略扩大底部,使其与种植体相适应,加深拔牙创2~3mm,随机立即植入种植体共6枚,每组各2枚,轻敲使其完全就位,顶部位于牙槽嵴下至少1mm,种植体上部与拔牙窝之间大于2mm的空隙用植床制备过程中的骨碎片,种植区外侧骨缘充填。然后切开颊侧牙龈及骨膜,形成龈粘膜骨瓣,将其游离后与舌侧牙龈行褥式加间断严密缝合,关闭拔牙创。分别于术后2、4、8、16、24周处死动物,将种植体连同周围组织一并取下,分别制作光镜和扫描电镜(SEM)标本。光镜标本采用不锐钙整体切片,先将块状标本浸泡于100%乙醇中固定、脱水72小时,自凝塑料包埋,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龋病研究室提供的美国ISOMETTM低速切片机、金刚石切片刀将标本片切成厚约90~120um的厚切片,再于水磨石上手工磨成约50~70um厚的切片,脱塑后用水洗、蒸馏水洗,甲苯胺兰或HE染色,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封固。
  SEM标本制备:用金刚砂片沿颊舌方向将种植体剖开,使每一标本分为二部分,立即用3%戊二醛固定,其中一部分标本留作X线能谱分析和元素定量测定,另一部分标本于液氮恒冷条件下冷冻断裂形成自然断面,0.9%NS和0.1MPBS反复冲洗,再置于0.1MPBS溶液内,于超声波振荡器内振荡清洗10分钟,系列酒精逐级脱水,乙醚置换酒精,冷冻干燥,真空镀金膜后作SEM形貌及背反射法(backscattered election imaging)观察(KYKY—AMRAY1000B型扫描电镜)。

  2结果

  2.1光镜下观察
  植入后2周:A组种植体表面有轻度炎性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增生,在局部出现成骨细胞,骨样基质,并有明显树突状编织骨形成,少量新骨呈乳突状长入种植体。种植体内可见未吸收的bBMP(图1)。对照组中A组种植体表面有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血管包绕,未见明显新骨形成。C组有纤维结缔组织向种植体内生长,亦未见新骨形成。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