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置法植骨技术与种植修复

1970-1-1 08:01  来源: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7-1-9 15:44:20
作者:林野 阅读量:1979

【摘要】目的:为了恢复缺牙后重度吸收牙槽嵴的三维骨量,继而行种植体植入,探讨上置法植骨技术及结果。方法:33例重度吸收牙槽嵴患者接受了上置法植骨术,平均3个月后植入了45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暴露术,暴露后6周行烤瓷冠修复。结果:所有病例修复后平均追踪11个月,未见种植体脱落。结论:上置法植骨技术简单,效果可靠。

  为恢复缺牙区的三维骨量以及为种植修复创造条件,上置法植骨技术在欧洲已被种植外科所接受,国内尚未见到报道,现将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应用上置法植骨技术及种植修复的结果报告与讨论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33例患者均来自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种植中心就诊病人。适应症为种植区牙槽突厚度≤3mm。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上前牙共36个牙位,下后牙共9个牙位,共植入45个种植体。
  患者均在局麻下手术,从下颌外斜线或颏部根据需要取块状骨植入缺损区后,用螺钉行坚固内固定,植骨块周围植入人工骨,防止纤维组织长入。平均植骨14周时(11~16周)行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行种植体暴露术及烤瓷冠修复。(附图见封三)

图1 患者上颌右侧中切牙缺失

图2 翻开软组瓣后可见牙槽嵴厚度不足3mm

图3 下颌前部取块状骨

图4 上置法植于缺牙槽后侧螺钉固定,
骨块周围Bio-Oss(骨替代品)充填

图5 11802.gif (99 字节)面观,可见植骨块增加该区域牙槽骨的厚度

图6 植骨后四个月,可见骨块愈合良好植入Frialit-2种植体

图7 11802.gif (99 字节)面观,可见种植体后侧骨板厚度大于3mm

图8 6个月后行种植Ⅱ期手术,暴露种植体时见种植体骨结合良好

图9 种植体烤瓷冠完成右上中切牙修复

  植骨前测量牙槽嵴厚度,植骨后测量植骨区域厚度,种植时再测量植骨区域厚度观察其生理性吸收和改建,二期手术时再测量该区域骨组织厚度。
  临床观察植骨区是否感染、种植后骨结合、种植修复后临床反应及临床症状。

2 结果

  33例植骨病人中,愈合期出现感染2例,冲洗换药后二期愈合。取骨区感染1例,冲洗后愈合。其余30例均一期愈合。植骨后牙槽嵴厚度平均增加5mm,种植二期手术时植骨区域牙槽嵴厚度为植骨后即刻测量牙槽嵴厚度的80%,没有种植体脱落。

3 讨论

3.1 上置法植骨使牙槽突严重吸收区域的种植成为可能。Brånemark[1]教授报告,种植区域牙槽嵴的高度应大于10mm,厚度应大于5mm,否则不适应做种植。Cawood等[2]分析了缺牙后的牙槽突的生理性变化,发现缺牙后牙槽突的生理性吸收是进行性的,并根据吸收的程度进行分类。本研究证实上置法植骨可增加缺牙区牙槽骨厚度4mm~8mm,为二期种植创造了条件。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原牙槽嵴厚度均≤3mm,经上置法植骨后都顺利进行了种植体植入术,上置法植骨使该区域种植成为可能。
3.2 上置法植骨技术的技巧
3.2.1上置法植骨的骨块为取自下颌颏部及下颌角外斜线。因其是膜性成骨骨组织,抗感染力强,吸收小。本研究中仅2例术后感染,经处理后愈合。种植时发现有少量骨块吸收。其余均一期愈合。在种植二期手术时观察到骨吸收约占原骨块的20%左右,故在植骨时厚度应稍大于实际需要的厚度。
3.2.2上置法植骨应固定牢靠:上置法植骨块一般多采用螺钉固定。有研究证实,任何微小运动都会导致骨块的明显吸收。
3.2.3植骨块与颌骨间的间隙应用人工骨填满以防止纤维组织长入其中:因骨块一般难于修整其表面形态完全与颌骨表面相吻合,故二者之间的缝隙必须用人工骨填塞,同时应注意在下颌骨植骨时应在骨皮质上打眼,以使骨髓腔的骨细胞能溢出,促进愈合与改建。
3.2.4种植体植入的时间应在植骨后3个月至4个月间:因为这段时间骨块已经愈合,吸收尚不明显,尽可能早的使骨接受生理性的刺激,防止吸收。种植时并应选择最佳的位置与轴向。
3.3 植骨后合并症的处理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