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无牙颌患者两种义齿修复后牙槽嵴吸收的8年X—线观察

1970-1-1 08:01  来源: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7-1-12 16:13:55
作者:岑远坤 阅读量:2777

  【摘要】目的:8年追踪研究全口义齿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患者牙槽嵴吸收变化趋势。方法:对8例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患者和10例全口义齿修复患者进行了8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对全景片的定位,观测修复后0年、1年、3年、5年、8年患者牙槽嵴高度的变化趋势。结果:两种方式修复在第1年牙槽嵴吸收较快,种植覆盖义齿和全口义齿修复者前后牙区牙槽嵴年吸收速率均有差异(P<0.05);种植覆盖义齿患者下牙槽嵴总吸收程度明显小于全口义齿患者,每年年吸收速率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口义齿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均可达到延缓牙槽骨进一步丧失的目的,但是后者在功能上更趋近于天然牙受力情况,是一种比较适用的老年无牙颌患者的修复方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亿左右,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5%,并以年均约3.2%的速度增长,我国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随之产生的是无牙颌患者的增多,全口及半口牙缺失患者约占老年人口的20%,因此对于老年无牙颌患者的修复是目前口腔修复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1]。过去,全口义齿是无牙颌患者唯一可选择的修复方式,但由于牙槽嵴的严重吸收和萎缩,丧失了义齿支持的理想条件,使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性大大降低,给临床修复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给无牙颌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修复方式。种植覆盖义齿是1980年Toronto大学在种植二期手术和固定义齿修复间为患者制作临时性义齿所发现的,由于利用种植基桩增加了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2]。在短期研究中认为全口义齿和种植覆盖义齿都具有保护牙槽嵴的作用,但在长期研究中两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选择了10例全口义齿和8例种植覆盖义齿患者,经过8年的X线片追踪研究,观察了牙槽嵴吸收变化的趋势,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1990~1992年间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的全口义齿和种植覆盖义齿病例中分别随机选择10例和8例患者进行定期追踪研究,患者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患者基本情况
 

修复方式年龄(岁)性别
范围平均
全口义齿42~6351.264
种植覆盖义齿40~5548.353

  覆盖种植义齿5例为套筒冠固位,3例为杆卡固位。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全口义齿纳入标准:
  (1)拔牙后3月进行修复,
  (2)上下颌关系基本正常,
  (3)全口义齿具有良好的适合性,咬合平衡。
1.2.2种植覆盖义齿纳入标准:
  (1)种植体整合期后,整合标准以1989年Smith和Zarb标准[3]
  (2)只有前牙区有种植体,
  (3)覆盖种植义齿具有良好的适合性及平衡。
1.2.3排除标准:
  (1)颌关系严重紊乱,
  (2)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
  (3)不能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义齿修复后1月作为研究起点,因为患者在1月内经调改后可完全适应义齿,增加了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可比性。在修复后0年,1年,3年,5年,8年依次拍摄全景片,保持放射条件不变,种植覆盖义齿以种植体计算放大率,全口义齿以标准钢珠放大率值为校正值,以便减少放射检查误差。前牙区以两颏孔下缘连线作为基线,后牙区以同侧颏孔和下颌神经孔下缘的连线作为基线,每个基线均分为四等分,以等分点到牙槽嵴的距离为牙槽嵴的高度,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区牙槽嵴的高度,按照分组设计的检验方法,对同一阶段同一种修复方式前后牙区牙槽嵴的吸收量进行比较(表2、表3),对同一阶段同一区不同修复方式的牙槽嵴吸收速率进行比较(表4、图1)。

图1 两种修复方式下牙槽嵴吸收的比较

表2 全口义齿患者下牙槽骨吸收情况

观察期
(年)
病例数吸收量(mm)吸收速率(mm)
前牙区后牙区前牙区后牙区
0~1101.832.251.832.25
1~3101.281.330.640.67
3~5100.991.160.500.58
5~881.251.350.420.45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