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根管再治疗中根管充填物去除辅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根管治疗是牙髓根尖周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根管内感染微生物复杂多样,以及医源性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导致根管内感染控制不足或出现新的感染,致使根管治疗失败。 医疗技术的发展为首次根管治疗失败后的患牙提供了多种再治疗方案,其中从冠方通过根管途径去除根管内原有充填材料,对感染根管进行再预备、清理和充填的根管再治疗常作为大多数根管治疗后疾病的首选治疗方...
2024.10.22诱导自噬在口腔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口腔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之一,好发于唇、颊、舌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和生活质量,并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口腔癌致病因素主要有:饮酒、吸烟、咀嚼槟榔和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目前口腔癌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联合放疗或化疗,5年存活率达约50%,但早期发现并治疗存活率可达80%。近年来发现自噬在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对其进行调控有利于治疗口腔癌。 自噬是受自噬相...
2024.10.9颜面不对称三维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颜面不对称畸形通常是指面部两侧大小不同或不协调。人群中颜面部不对称很常见,在中国的发生率高达25%。随着三维立体摄影技术设备以及相关软件的发展,分析评价面部不对称性的方法也由传统的直接人体测量法及二维头影测量评价方法等逐渐向三维评价方法发展。本文对常用的评价颜面不对称的三维测量评价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1.通过三维测量定性分析评价颜面不对称 面部色...
2024.10.8内镜下唾液腺切除术式的变迁与趋势——从内镜辅助到完全内镜
自20 世纪80 年代“微创外科”的理念提出后,以内镜(endoscopy) 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完全内镜手术(full-endoscopic surgery) 在普外科、胸外科、耳鼻咽喉科等外科专业中已成为主流方式。但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尽管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引入了颞下颌关节镜技术,但随后的数十年,口腔颌面外科的内镜技术应用较为迟缓,尚处于探索阶...
2024.8.28唇腭裂患儿早期语音干预的研究进展
颅颌面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之一,唇腭裂是最为常见的先天性颅颌面畸形,我国非综合征型新生儿颅颌面裂的发生率为1.67∶100。目前腭裂治疗的最基本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修复腭部裂隙。然而,尽管进行腭裂修复手术,术后仍有25.6%~32%的患者存在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yngeal insufficiency,VPI)。 患者由于VPI出现高鼻音、鼻漏气和口腔压力...
2024.8.20生物制剂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致口腔黏膜炎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血液恶性肿瘤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该治疗方法常致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造血干细胞移植致口腔黏膜炎(HSCT-OM)发生率高达86.5%。该并发症临床治疗棘手,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溃疡、水肿、糜烂、疼痛、进食困难、语言表达不清等,严重者出现继...
2024.6.12牙颈部外吸收的诊断及生物学机制
牙根吸收是由破牙作用导致的牙齿硬组织丧失。恒牙的牙根吸收本质上是病理性的,根据其发生位置,可以划分为牙根内吸收和牙根外吸收。牙根内吸收可分为内部炎症性吸收和内部替代性吸收。Patel综合Andreson及Tronstad提出的观点将牙根外吸收的类型归纳为:表面外吸收、颈部外吸收、炎性外吸收、替代性外吸收4种。 牙颈部外吸收(external cervical resor...
2024.6.11浓缩生长因子在口腔领域骨再生的研究进展
浓缩血小板制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以及CGF3个阶段。PRP和PRF有促进骨组织及软组织再生的能力。CGF是继PRF后的新一代浓缩血小板制品,其中含有更多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更强。 近年来已有学者将CGF应用于修复骨缺损、软组...
2024.6.4唾液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人类唾液是一种口腔内自然分泌的混合性生物体液,主要由三大唾液腺分泌,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健康成年人每天产生唾液量约为0.5~1.5 L(流速约0.5 mL/min),唾液的流量受各种因素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如性别、年龄、情绪、食物和昼夜节律等。唾液是无色无味偏微酸性的低渗胶体(pH6.0~7.0),水分占99%,固体成分仅占1%,其主要包括食物残渣、有机物、矿物盐和蛋白质等。 ...
2024.6.4灼口综合征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口面部疼痛疾病,不伴有明显的临床体征和病理损害,以口腔黏膜自发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烧灼样疼痛为特征,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社会心理、神经病理、内分泌或免疫等多因素有关。随着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者倡导将BMS的疾病特点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紧密结合,由患者和医师共同制定可量化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