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的实验研究

2007-8-13 10:08  来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曹选平 阅读量:1336

摘要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涎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化学致癌物3-甲基胆蒽对40只SD大鼠颌下腺腺体内进行直接注射的方法,观察诱发产生颌下腺肿瘤情况。结果:共诱发肿瘤32例,其中鳞癌4例,平滑肌肉瘤28例。并对所诱发的两种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探讨了3-甲基胆蒽对大鼠颌下腺的致癌作用及所诱发肿瘤的组织起源。结论: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能成功地建立颌下腺肿瘤的动物模型,并以平滑肌肉瘤多见。
关键词 3-甲基胆蒽 大鼠 颌下腺肿瘤 化学诱癌 动物模型

  涎腺肿瘤(salivary gland tumor, SGT)是口腔颌面部较常见的一类肿瘤,病理形态复杂,分类不甚统一。为了研究SGT的发生、发展规律,人们用不同的方法(化学、病毒、射线或放射性同位素)诱发实验动物的涎腺肿瘤,建立动物模型[1~4],并在此基础上对SGT的发生机制及组织起源等进行深入的研究[5~7]。本研究采用3-甲基胆蒽(3-methyl cholanthrene,MCA)橄榄油液,在全麻下手术暴露颌下腺后,直接注入腺体内诱发肿瘤,并对诱发的两种肿瘤进行了光镜、电镜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大白鼠颌下腺肿瘤模型的建立
  材料 SD(Sprague-Dawley,SD)大鼠由河南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3月龄左右,雄性体重300~350 g,雌性体重250~300 g,各23只,按性别分为两组。3-甲基胆蒽( MCA)由瑞士Fluka公司生产,用商品橄榄油将其溶解。
  实验方法 用2%戊巴比妥钠溶液按45 mg/kg大鼠腹腔内注射麻醉。剪毛备皮。在大鼠颈部采用横切口,切开皮肤2.0 cm,暴露双侧颌下腺腺体,左侧颌下腺内注入0.2 ml( 10mg/ml)MCA,右侧腺体内注入0.2 ml纯橄榄油作为自身对照。术后按雌雄分笼饲养,给予标准实验动物饲料。每过1月,随机处死雌雄大鼠各2只,取其标本,用缓冲福尔马林液(4g/L)固定标记,6个月后全部处死,将所有标本(包括淋巴结、肝、肺)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后观察分类。
1.2 电镜样品制备
  按常规制备,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作超微结构观察。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试剂 兔抗人试剂盒、DAB、兔抗人角蛋白(keratin)多克隆抗体(A575),鼠抗人肌动蛋白(actin)单克隆抗体( M851),以上试剂均为DAKO产品。
  方法 采用标记链菌素-生物素(labelled streptavidin biotin, LSAB)法,按LSAB试剂盒标明程序略作改进。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阳性结果为棕黄色,阴性结果不显色。根据染色强度分为:深棕色为强阳性(+++);浅棕色为弱阳性(+):介于二者之间为阳性(++)。

2 结  果

2.1 诱发颌下腺肿瘤
  由于手术及麻醉原因,6只大鼠于手术后48小时内死亡,作为无效动物处理,其余40只大鼠顺利完成实验。 按计划每过1个月随机处死雌雄大鼠各2只,6个月时全部处死。前2个月处死的8只大鼠未见肿瘤,从术后3个月证实有肿瘤生长,6个月时发瘤率已达100%,计32例。对照侧无一例出现肿瘤。 肿瘤出现时间及生长速度,最早看到或触及肿块是在用药两个月以后,满3个月处死时经病理证实为肿瘤,其中鳞状细胞癌生长缓慢,平滑肌肉瘤生长迅速。
2.2 诱发肿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2.2.1 大体观察 鳞状细胞癌体积普遍较小,其直径从1.0~2.5 cm不等,无包膜,类圆形,不规则结节状,质硬韧,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切面呈大小不等的囊腔,灰白色,可见有灰白色坏死物。平滑肌肉瘤体积普遍较大,其直径为 1.0~5.5 cm不等,类圆形,有假包膜,表面呈不规则结节状,质中等,边界较清,剖面多为灰红色,鱼肉状,有时可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2.2.2 HE染色切片观察 鳞状细胞癌:癌组织常出现囊腔,腔内被覆鳞状上皮,并有大量角化物质,癌细胞向囊壁周围浸润生长;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不规则的片块或条索状,癌巢之间有结缔组织间质,有时可见炎细胞浸润;近囊腔部位可见大量角化珠,远离囊腔部位的角化珠明显减少,而且癌细胞分化较差,异型性明显,很少有细胞间桥。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