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部涎腺肿瘤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追踪观察

2007-9-24 17:09  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赵红 阅读量:1273

  提 要 本文就86例腭部涎腺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进行了3年以上的追踪,结果显示:64例良性肿瘤绝大多数以单纯切除为主,其复发率为19%,均为多形性腺瘤。22例恶性肿瘤,单纯切除者7例,扩大切除者9例,上颌骨次全切除者6例。6例行舌骨上淋巴清扫,3例行颈淋巴清扫。12例术后放疗。其复发率为41%,恶性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22例恶性肿瘤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比较亦有明显的差别(P<0.05)。单纯切除者和扩大切除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7%和44%,远远高于次全切除者(16%),作者认为,尽管涎腺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较少,但在发现或怀疑有颈部转移者,应作颈淋巴清扫术。
  关键词 腭部  涎腺肿瘤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性别和年龄:本组86例中男性44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71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30~60岁共69例,占80%。
  病理类型:肿瘤病理类型(表1)。

表1 86例腭部涎腺肿瘤的病理类型

病 理 类 型例 数
良性肿瘤(n=64)
  多形性腺瘤
  Warthin瘤
  乳头状囊腺瘤
  嗜酸性细胞瘤
恶性肿瘤(n=22)
  粘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
  恶性多形性腺瘤
  腺 癌
  腺泡细胞癌
 
55
4
3
2
 
8
6
6
1
1
74.42
63.95
4.65
3.49
2.33
25.58
9.3
6.98
6.98
1.16
1.16

  原发灶部位与病程:原发于硬腭者27例,占31.4%,硬软腭交界者35例,占40.7%,软腭者24例,占27.9%,左右侧无明显差别,多数未越过中线,病程最短者1月,最长达25年,其中1年以上者66例,占76.7%。
  临床体征:86例中以肿块为主要表现者77例,其中伴有疼痛症状或溃疡形成各5例,伴麻木及张口受限者各2例。
  2. 诊断方法:腭部涎腺肿瘤的诊断可依据其病程,临床体征,细胞学穿刺等作出初步诊断。对怀疑为恶性肿瘤者可通过术前活检、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检确定肿物性质。为了解肿瘤侵犯范围,术前还可通过X线,CT及MRT检查以显示腭骨水平板,上颌窦及翼突有无骨质破坏,以确定手术范围。
  3. 治疗方法:8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良性肿瘤以单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以扩大切除为主,其中3例行全颈淋巴结清扫术,6例行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疗12例(表2)。

表2 86例腭部涎腺肿瘤治疗方式

肿瘤类型

单纯切除

扩大切除次全切除
良 性
恶 性
60
7
4
9
0
6


  4. 治疗结果:良性肿瘤复发率为19%,均为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复发率为41%,复发率高于良性肿瘤。其中腺样囊性癌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3例,粘液表皮样癌2例,经卡方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3),恶性肿瘤不同手术方式效果比较(表4)。

表3 86例腭部涎腺肿瘤治疗效果比较

 未复发复 发合 计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合 计
52
13
65
12
9
21
64
22
86
  x2=4.35                              P<0.05

表4 22例恶性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比较

手术方式未复发复 发合 计
单纯切除
次全切除
合 计
8
5
13
8
1
9
16
6
22
  x2=5.14                              P<0.05


讨论

  1. 腭部涎腺肿瘤的发病特点
  腭部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涎腺为好发部位,本组86例约占我科同期收治肿瘤病人的9%。由于腭部小涎腺较多,且主要分布于硬腭各方及软腭,故有学者认为腭部以腺源性肿瘤最多〔1〕,本组资料与文献报导相符,主要分布于硬腭后方及硬软交界区,占75.7%,良性肿瘤为74%,恶性肿瘤为26%,高于俞光岩的报导〔2〕。
  2. 腭部涎腺肿瘤的治疗
  腭部涎腺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鉴于腭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及功能特点,故术者既要顾及功能的保存,又不能使切除范围偏保守而致复发,本组资料针对不同病理类型而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结果恶性肿瘤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