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加明胶海绵经动脉栓塞治疗颌面部蔓状血管瘤

2007-12-21 14:12  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张陈平 阅读量:1488

  【摘要】 目的 使用无水乙醇加明胶海绵颗粒经供养动脉栓塞治疗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方法 6例颌面部蔓状血管瘤病例行单纯栓塞治疗术,经颈外动脉造影后以纯酒精加明胶海绵颗粒穿刺供养动脉做永久性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2~13.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乙醇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颌面部蔓状血管瘤可取满意疗效。
  【关键词】 血管瘤  栓塞,治疗性  醇,乙  明胶海绵

  蔓状血管瘤又称先天性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是一种迂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的肿瘤,主要由显著扩张的动脉和静脉吻合而成[1],常常引起致命性出血,甚至死亡。传统治疗是单纯手术切除,往往不能根治或留下严重的面部畸形。我科1995年4月~1996年4月采用经动脉栓塞治疗6例颌面部AVM,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来源于我科1995年4月~1996年4月的住院患者,选择面部蔓状动脉瘤病例,经造影检查明确为颈外动脉供血且无颈内外动脉交通者(表1)。


表1 6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资料与动脉造影情况
 

病例
年龄
()

病程
()
肿瘤部位瘤体大
(cm)
供血
动脉
血流
134 7左口角,下唇,颏部4.5×5.5颌外
235 8右口角,颊部1.5×2.0颌外
332 2左鼻翼旁4.0×3.0颌外
440 2右上唇2.5×3.5颌外
517 2左口角,颊部4.5×5.0颌外
62015右面颞部9.0×10.0颌外

1.患者性别、年龄:男4例,女2例;年龄17~40岁,平均29.7岁。
  2.病变部位:同时累及上下唇、口角、颊部4例,鼻翼旁1例,面颞部1例。
  3.临床症状与体征:6例全部表现为渐进性生长的颌面部搏动性肿块,病程2~15年。颌面部畸形,扪之搏动,听诊有吹风样杂音,肿瘤大小在1.5cm×2.0cm~9.0cm×10.0cm左右。
  4.影像学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颈外动脉造影检查为动静脉畸形,5例由颌外动脉供血;1例由颌外动脉和颞浅动脉共同供血,血流特点属高流量型,全部6例与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动脉系统无交通。
  二、治疗方法
  1.栓塞材料制作:使用医用分析纯酒精(100%)和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于术前根据不同需要,将明胶海绵制成一定大小颗粒:①颗粒<0.6mm;②颗粒大小在0.6mm~0.9mm之间;③颗粒大小在0.9mm~2.0mm之间。分别与复合生理盐水(500ml生理盐水中含利多卡因0.1g,肝素12 500μ)配制成混悬液备用(呈稀糊状),无水酒精则另外抽取备用。
  2.栓塞方法:手术暴露供血动脉并结扎近心端,直视下插管于远心端,注射一定量亚甲蓝显示病灶范围,并了解栓塞剂的大致用量。于病灶四周加压阻断与正常部位的交通,以防止误栓周围组织造成大面积坏死。此后分四步注入栓塞材料:①细颗粒(<0.6mm)明胶海绵混悬液5~10ml,随后注入20ml复合生理盐水,将栓塞颗粒推至血管瘤外围小动脉;②注入无水乙醇适量(根据病变大小而定,一般为亚甲蓝用量的1~1.5倍),保留100秒左右,用大量复合生理盐水(30ml以上)灌洗;③注入中颗粒(0.6mm~0.9mm)明胶海绵混悬液至导管中无回血,并有一定阻力;④注入无水乙醇适量(为亚甲蓝用量的1/2~2/3),随后注入大颗粒明胶海绵混悬液2ml~5ml。至此栓塞结束,结扎供血动脉远心端。此过程中间以肝素、利多卡因化生理盐水冲洗,起到减缓乙醇局部腐蚀和把明胶海绵颗粒向病灶推送的作用,同时缓解血管痉挛。栓塞剂注入量以无血液返流为度,一般乙醇用量在1ml~4ml,明胶海绵混悬液20ml~30ml 。
结果

  1.本组6例一次性栓塞后搏动即刻消失,随术后时间延长,瘤体不同程度缩小,一般在术后2~4周明显显效。全部病例术后并发疼痛、栓塞区肿胀,以术后2~4天明显,经对症处理逐渐消失。3例口腔粘膜及皮肤轻微糜烂,均在7~10天后愈合。1例1.5cm×2.0cm大小下唇组织坏死,经Ⅱ期修复后愈合,未发生误栓其它器官及大面积组织坏死的并发症,随访2~13.5个月未见复发(表2)。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