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恶性肿瘤标本血管造影观察

2007-12-21 15:12  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张刚 阅读量:2302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类型与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化疗方案的制定。方法 对11例颌骨恶性肿瘤标本进行血管造影研究。结果 颌骨恶性肿瘤可以按照血管结构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容量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肿瘤内血管数量增多,血管扩张可见较多的血池,血管分布较均匀大多呈丛状分布。另一组为低血容量型:供血动脉在肿瘤外基本正常,进入肿瘤的血管分支可出现中断残缺,中断的血管分支可在肿瘤周边形成一个血管相对稀少的带状区。肿瘤中心血管形态不规则并可有血池。结论 两种类型的肿瘤进行灌注化疗的方法应有所区别
  【关键词】 肿瘤,骨组织  血管造影术  下颌骨  血管结构

  恶性肿瘤的区域性灌注化疗作为手术前辅助性治疗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3]。肿瘤供血动脉的直径及肿瘤内血管结构对于化疗效果可能有明显影响。由于下齿槽动脉终生供应下颌骨内的大部分血液[4,5],下颌骨发生恶性肿瘤时,该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和分布对于化疗药在肿瘤中的扩散有重要意义。研究不同的肿瘤之间供血动脉的直径及肿瘤内血管结构的差别将有助于从X线宏观角度鉴别肿瘤类型及推测该肿瘤对化疗药的反应,指导临床治疗。我们利用标本血管造影方法观察分析11例下颌骨恶性肿瘤的血管构型及分布特点,探讨肿瘤类型与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设计化疗方案提供客观的解剖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下颌骨恶性肿瘤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5~66岁,平均41岁。其中3例肉瘤患者手术治疗前行颈外动脉造影数字减影,造影方法已详细报道[6]。11例患者手术前均未进行放疗或化疗,手术方法均为瘤区半侧下颌骨切除。另选2例新鲜正常下颌骨标本作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2岁和20岁。
  2.方法:全部标本照侧位及上下位X线片并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齿槽动脉的直径。标本保存于生理盐水中。标本血管造影于离体4 h内进行,由同一操作者行下齿槽动脉插管,灌注肝素生理盐水,尽量冲净血管腔并用纱布缠绕标本,留出标本前界断端。灌注氧化铅微粒油混悬液[6]。灌注压力约240 kPa (1 kPa=7.5 mmHg),至标本前界断端骨髓腔有造影剂溢出为止。静置10~20 min去除纱布,仔细冲洗标本表面。对照组标本造影后尽量去除颌骨表面的软组织,特别是牙龈组织。重复照标本X线片,投照条件同前。用解剖显微镜(4~6.3倍)观察X线片。用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结果

  1.对照组:正常下颌骨标本下齿槽动脉较细,直径分别为0.96 mm和0.98 mm。标本造影见下齿槽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管壁光滑整齐,逐渐变细,无局部扩张或中断残缺现象。颌骨内血管除牙槽嵴顶及根分歧下方较密集外,其他区域分布较均匀,未见血池和血窦显影(图1)。
  2.肿瘤组:1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及下齿槽动脉直径详见附表。4例肉瘤标本造影见下齿槽动脉较粗,直径1.76~2.42 mm(平均2.06 mm)。瘤区表面血管扩张明显。肿瘤骨质破坏区内血管数量显著增多(图2,病例8),管腔扩张,边缘光滑整齐,血管呈丛状自内向外走行,遍及整个瘤区,并可延至颌骨外肿瘤的边缘沿肿瘤假包膜走行(图3,4)。大多数血管均较通畅,很少有中断、局限性狭窄及断续现象。在增生的血管之间可见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血池(图5,病例9)。在纤维肉瘤中(病例11)血管池很多,但血管扩张的程度不如骨肉瘤[6]。牙龈癌标本的造影表现与颌骨肉瘤完全不同。标本的下齿槽动脉较细,直径0.98~1.28 mm(平均1.20 mm)。肿瘤表面血管均未见增生扩张现象,肿瘤内部血管数量较肉瘤明显为少。下齿槽动脉及其分支在肿瘤区外时形态走行基本正常,进入肿瘤的边缘后形态即明显改变,成为中断残缺的血管。这些中断的血管在肿瘤边缘形成一个血管网相对稀少的带状区,其轮廓与造影前X线片显示的骨质破坏区域相符合(图6)。在肿瘤中心区血管走行紊乱,有时为不规则网状,在牙槽嵴顶及根分歧下血管较密集。肿瘤血管粗细不等,管壁不光滑,时有间断。在血管之间可见边缘模糊斑片状或边缘清晰窦腔状血池,血池也多集中于牙槽嵴顶部及根分歧下区域。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