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舌下神经显微解剖的图像处理与测量分析

2007-8-23 16:08  来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孙坚 阅读量:1405

〔摘要〕 目的:揭示猕猴舌下与舌神经间的关系,为临床开展新的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显微解剖研究,结合计算机图象处理和测量分析,测量猕猴舌下,舌神经的解剖参数。结果:(1)舌下神经与舌神经之间有二个恒定的联系部位,即舌下神经分支进入舌肌后最初5~10 mm处和26~30mm处;(2)舌下神经与舌神经最佳吻接部位,我们认为应在舌下神经主干分叉后10 mm左右;神经直径测量也发现神经直径与舌神经主干和分支直径较为匹配,且此区有利解剖,便于神经吻合;(3)舌下神经分叉之前,在神经干上方距分叉约6~10 mm处有一较固定分支,参与分布舌肌并与舌神经呈丛状结构。结论:实验结果为舌根切除时将支配舌内肌这一分支与舌经吻合,从而不破坏舌外肌的神经支配这一新术式提供解剖依据。
关键词 猕猴;舌下神经;显微解剖

  舌动力性重建的关键是使舌肌、移植肌能重获舌下神经的支配。舌下神经结构十分精细,舌部肌肉纵横交织,有关舌下、舌神经的显微解剖报告,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测量手段。本实验研究通过对猕猴舌下神经进行局部显微解剖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舌下神经的分布以及舌下神经与舌神经间的内在联系,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试图对舌下神经各部位间的距离、直径等进行测量分析,为进一步进行猕猴的舌下神经与舌神经移位移值(hypoglossal-lingual never transfer)实验研究,以及今后临床开展新的术式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猕猴6只共12侧,体重6~8 kg,雌雄不限,由上海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均经检疫无传染性疾病。
1.2 实验方法
1.2.1 麻醉方法 采用25 g/L戊巴比妥3~4 ml肌注。术中如动物角膜反射及疼痛反射恢复时可酌情追加麻药。
1.2.2 实验分为活体及尸体解剖两部分。
  活体解剖:术中解剖,将舌下神经分隔为颈动脉分叉、下颌舌骨肌外侧缘、舌下神经分叉三个部分。
  尸体解剖:猕猴处死以后,放入体积分数为10%的福尔马林中固定,然后解剖。仔细寻找并分离出舌下神经,从颈动脉分叉至下颌舌骨肌外侧缘,切断下颌舌骨肌,继续向上内分离至舌下神经分叉点。分叉分为粗细两支,粗支向前下分布于舌外肌,细支向前内分布于舌肌。此时在手术显微镜下用显微手术器械分离舌内肌,解剖舌下神经进入舌肌的分支直至末梢。
1.3 测量及图像分析
  将活体解剖及尸体解剖通过Opton双目光学显微镜所拍摄照片,经激光扫描仪(惠普Desk Scan Ⅱ扫描仪)扫描后,直接进入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并进行测量分析。
1.3.1 测量间距的定点
  将舌下神经跨越颈总动脉分叉之中点设为A;舌下神经与下颌舌骨肌外侧缘之交点设为B;舌下神经主干分叉点为C;舌下神经进入舌内肌处为D;进入舌肌至末梢点定为E。
1.3.2 测量的定标
  采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监制的纸质毫米尺定标。其优点为纸质较软,可根据神经走向和弯曲度准确定标。
1.3.3 测量数据  测量内容:①舌下神经A,B,C各点直径;②舌下神经与舌神经丛状结构的位置等。
1.3.4 测定的方法
  先将照片扫描进入“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辅助系统”(图1),然后将照片上测量的部位放大,并行定标,最后在计算机监视屏上描绘出测量的线条及各点之间的距离后,即可从微机图像数据系统中读出数字资料,反复数次取其均值。

图1 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辅助系统流程图

2 结 果

2.1 舌下神经的局部解剖
  舌肌的运动神经来自舌下神经,支配所有的舌肌和舌外肌。舌下神经出颅后到下颌角处呈弓形弯曲向前,经枕动脉之下,继而横过颈动脉分叉,行于二腹肌肌腱,及下颌舌骨肌之间,续行于下颌舌骨肌与颏舌肌时分为末梢支,即舌下神经的固有分支至舌肌。
2.2 舌下神经A-E距离长度测量
  我们在计算机监视屏下描绘出测量的线条并测得A-E距离,从微机图像数据系统求得结果:AE=(70.362 1±1.828 3) mm。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