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爆炸伤13 例的救治体会

2007-12-11 15:12  来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陶肃雄 阅读量:900

  颌面部爆炸伤,由于其伤情复杂,损伤面积较大,伤口内常有异物存留,污染严重,给临床救治带来一定困难。现将我科在1990 年至1996 年间收治的13 例颌面部爆炸伤救治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组13 例颌面部爆炸伤均为男性,年龄22~43 岁,平均32.5 岁。
1.1 爆炸材料
  9 例为工程用8 号纸壳雷管在矿洞中爆矿石致伤。特点为每爆矿眼中放4 枚,密集度3 眼/m2,放置深度0.5 m ,4 例为雷管、炸药、土枪枪膛爆炸致伤。
1.2 致伤距离和伤情
  根据受伤时距爆炸中心距离,1 m 以内者7 例,共有81 处伤,平均11.57 处。除软组织外多伴有上下颌骨、鼻骨或颧骨骨折,其中合并眼球穿通伤1 例、胸部伤2 例、脑挫伤及脑震荡各1 例,喉损伤2 例。1.5 m者 4 例,共有36 处伤,平均9 处。其中1 例合并下颌骨和肋骨骨折,1 例合并腰部损伤,距2 m 者2 例,为单纯软组织伤,有9 处伤。

2 讨 论

  国内学者建立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所研究损伤的特点系典型的爆炸性损伤特点,本组13例颌面部爆炸伤除有共性存在外,还存在高速碎石块的击伤。
2.1 损伤广泛,伤情严重
  本组13 例颌面部爆炸伤,除冲击波致伤外,还存在高速碎石块的击伤。距离越远,冲击波及碎石块的致伤越小。在126 处伤中,1 m 以内者7 例,有81 处伤,且其颜面部炸伤严重,皮肤镶嵌碎石块较多。伤口多不规则,呈多裂口状,有软组织损伤,多伴有口底、咽喉部损伤。而1.5 m和2 m的6 例仅占有45 处,多为盲管伤及小的挫裂伤。上下颌骨、鼻骨、颧骨骨折及眼、喉、胸、脑等合并性损伤83.3%发生在1 m以内,说明致伤距离与伤处多少及伤情密切相关,距离越近,损伤越广泛,且伤情严重。
2.2 盲管伤多,异物存留多,污染严重
  颌面部爆炸伤伤情系由爆炸物及其放置环境而决定的。赵文峰等采用将纸雷管置于距离狗面部不同距离所研究的颌面部爆炸伤为灼伤、多裂伤及小挫裂伤。本文13 例中,除存在共性外,爆炸后飞溅起的不同大小碎石块成为致伤物,因而在126 处伤中盲管伤达70% 以上,异物存留达 81.7%。不易彻底清除,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2.3 颌面部爆炸伤的早期清创处理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颌面部爆炸伤,由于伤情复杂,损伤广泛,常因组织移位、异物、阻塞、咽部水肿、喉部损伤、误吸等原因而严重影响呼吸道的通畅。本组13 例中,2 例有咽喉损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提示我们在救治中对咽喉部检查应列为常规。另外,由于爆炸时冲击波、热灼伤及爆炸物击伤的存在,对所有患者均应进行呼吸道监护,以便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2.3.2 清创处理特点 颌面部爆炸伤,由于损伤广泛、污染严重,认为不宜早期缝合、修复。作者对本组13 例尽可能彻底清除伤口内异物,用体积分数为3% 过氧化氢、2 g/L 甲硝唑液充分冲洗伤道。对于浅的盲道缝合后内置直径2~4 mm硅胶管行负压引流,并应用高效抗生素,愈合均较满意。对于深的盲道伤,清创后内置负压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进行缝合。面部皮肤镶嵌性损伤,在尽可能清除碎石后,用体积分数为 3% 过氧化氢液清洗,丁胺卡那霉素进行湿敷,以利于异物的排出,防止结痂下厌氧菌及绿脓杆菌的感染。
2.3.3 合并伤处理特点 本组13 例中,眼、喉、胸、腹、颅脑等部位的损伤,多数发生在距爆炸中心1 m以内,说明颌面部爆炸伤距离越近,合并伤的发生率越高。本组1例脑挫伤患者,头颅部无明显伤迹,就诊患者无明显症状,于2 d 才长出现典型症状,经及时气管切开,对症治疗才脱离危险。2 例喉及胸部损伤患者,就诊时伴有呼吸困难,查明原因后进行了气管切开,并请胸外科会诊获得及时救治而脱离了危险。所以在处理颌面部爆炸伤时还应高度重视其他器官的损伤和治疗,做到局部与全身的统一。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