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2007-12-14 15:12  来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薛 阅读量:1263

  【摘要】 目的 研究珊瑚人工骨在成骨过程中所起作用、其生物降解与新骨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用6只杂交狗,将珊瑚人工骨植入下颌下缘,以对侧作为对照,采用X线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第四、第五个月,实验侧下颌下缘有纤维钙化结构和新骨形成,很少有珊瑚人工骨残留,能谱分析钙盐含量很高。结论 珊瑚人工骨在成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有加速新骨形成的作用,同时发现珊瑚人工骨在成骨过程中吸收过快。
  【关键词】 珊瑚  颌骨缺损

  将天然珊瑚直接用于移植材料的实验研究始于九十年代,由Sougis和Guillernin首先开展,证明珊瑚具有良好的相溶性和生物降解性[1]。国内曾融生等报道了珊瑚人工骨在颌骨缺损中的应用[2]。本文拟就珊瑚人工骨在成骨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其生物降解与新骨形成的内在联系作一深入探讨。

材料和方法

  一、珊瑚人工骨的制备:采用海南岛滨珊瑚(porites)为实验材料,用化学方法去除有机成份,然后磨改成0.5cm×0.5cm×0.3cm大小的人工骨,高压灭菌后备用。用灌水法测定其孔隙率,即孔隙所占珊瑚人工骨横截面的百分比。
  二、动物试验:选择健康成年杂交狗6只,体重11Kg~20Kg,在硫苯妥钠全麻下,于双侧下 颌下缘1cm处作长3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骨膜,方块截骨0.5cm×0.5cm× 0.3cm,将预先制备好的珊瑚人工骨植入,电钻钻孔,细不锈钢丝结扎固定。在对侧下 颌骨按同样步骤截骨再重新植入作为对照。同时在腹部肌肉内植入同样大小珊瑚人工骨,荷 包缝合。
  三、实验观察:术后6只动物生长状况良好,无1只中途死亡。分别在术后1、2、3、4、5、6 个月时处死动物,摄X线片后,取下颌骨标本。经2%戊二醛固定后喷金,做扫描电镜及能谱 分析。

结  果

  本组实验所用珊瑚原材料采用灌水法测得孔隙率为49.63%;孔径在180μm~2 00μm之间。
  肉眼观察:局部伤口愈合好,未见感染、骨折及排异现象。腹部的珊瑚人工骨最短4个月,最长5个月全部被吸收。
  X线片观察:植入1个月后,珊瑚人工骨清晰可见,边缘明显,与宿主骨之间界线分明,植入骨较宿主骨密度高,2~3个月,植入骨开始模糊,密度下降;4个月,缺损区明显缩小,有的珊瑚人工骨已完全消失;5~6个月,新骨已完全修复下颌骨,但有明显凹陷,与对侧自体骨移植相比稍有差异。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术后第一个月,珊瑚人工骨外貌依旧,可见多孔隙的块状结构,孔隙较均匀,孔径在180μm~200μm之间,能谱分析证明是碳酸钙结构。术后第二个月,植 入部分模糊不清,大部分可见原貌,表面有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淋巴细胞;成纤维样组织 伸入孔隙内,与植骨床界面尚存,能谱分析钙盐沉积较低。术后第三个月,植入骨的孔隙大 部分消失,被网状、云雾状钙化物覆盖,珊瑚的孔隙状结构模糊不清,有的孔隙被胶原纤维 充填,经能谱分析此区域钙峰很高,证明为骨形成过程。术后第四、第五个月,有纤维钙化 结构和新骨形成,很少有珊瑚人工骨残留,能谱检测钙盐沉积广泛,其峰值较前增高。术后 第六个月,钙化程度与骨组织相似,植骨区与植骨床难以区分,能谱分析主要是钙磷结构。

讨  论

  本文采用的珊瑚原材料孔径在180μm~200μm之间,是较为理想的珊瑚孔径结构[3]。此外,本研究检测的珊瑚的孔隙率为49.3%,显然对于原材料的抗压强度 ,孔隙率与孔径同样重要。
  腹部肌肉内的珊瑚人工骨,经肉眼及X线片观察术后4~5个月即完全被吸收,几乎不留任何 痕迹。下颌骨X线片显示,术后5个月珊瑚即完全被吸收,新骨已形成,但在下颌骨下缘处留 有凹陷,而对侧对照组则完全修复,这一结果提示珊瑚人工骨的吸收过快,与新骨的形成不 完全同步,属于不完全骨修复,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的报道[4]不完全一致。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