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片数字减影对牙槽骨微小病损检测能力的评价

2007-12-17 16:12  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周爽英 阅读量:1048

  【摘要】 目的 评价根尖片数字减影处理系统对微小病损检出的准确率。方法 于干燥下颌骨牙槽嵴区制作0.2mm3~1.9mm3微小病损共72个,在制作病损前后摄定位根尖片,分别用数字减影方法与直接读片法对这些随机分布的微小病损进行检测。结果 对于0.2mm3~0.5mm3的微小病损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均低于50.0%。对于0.7mm3病损直接读片法检出率为38.7%,而DSR法为57.5%(P<0.01),对于0.9mm3病损,DSR法和直接读片法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89.3%和57.3%(P<0.01)。结论 DSR系统对微小骨病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直接读片法。
  【关键词】 数字减影  牙槽骨  骨病

  牙根尖片数字减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rediograph, DSR)对在一段时间内牙槽骨发生的微小改变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但该技术要求:同一部位不同时期所拍摄的根尖片,其投照角度及曝光冲洗条件应具有最大的可重复性。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标准根尖片图像可转化为数字化图像显示于屏幕上,前后不同时期的根尖片,其解剖结构无改变部分的影像可相互抵消,而牙槽骨密度或高度发生改变的部位则显示出来[1,2]。
  本实验目的是利用我院放射科、牙周科和北方交大通信控制系共同研制开发的根尖片数字减影图像处理系统,采用改进后的根尖片定位投照装置,对人离体下颌骨标本牙槽骨实验性病损进行检测,以检验该系统对微小病变的检测能力及最小分辨能力;比较根尖片直接读片与根尖片数字减影对微小病损的检测能力的差别;评价该系统对局部病损大小估计的准确性。

材料和方法

  1.下颌骨颊侧、舌侧实验性病损的制备:取人体下颌骨标本,随机选择后牙区颊侧牙槽间隔、牙齿颊侧、磨牙根分歧处牙槽骨作为实验区。为确定本系统能检测病变的最小极限,用小圆钻自颊侧向舌侧钻入,制作直径为0.5mm的病损,病损体积分别为0.2mm3、0.5mm3、0.7mm3,每种病损各5个,在制作病损前后分别摄定位根尖片。为评价该系统对微小病损检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在颌骨颊侧制作直径为1mm、体积为0.9mm3实验性病损30个,在颌骨舌侧制作同样体积病损12个。
  为确定该系统对于病损体积测定的准确性,制作1.2mm3病损5个,1.9mm3病损5个。病损长度、宽度、深度测定由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三次取均值。每组病损制作前后均摄定位根尖片。
  2.拍摄定位根尖片:制备病损前的根尖片做为参考片,加用楔形铝灰阶[3,4],制备实验性病损后的根尖片,不加楔形铝灰阶;共拍摄28张根尖片,颊侧22张,舌侧6张,均用平行定位投照技术,固位装置由牙列专用垫、持片器、连杆及长遮线筒连接组成[3],曝光条件70kV,10mA,2.0s。全部胶片用同一自动洗片机在当天冲洗、干燥。
  3.判断病损及面积和体积估测:请本院从未使用过DSR的放射科、 牙周科、牙体牙髓科共10名医师分别用直接读片和数字减影两种方法判断病损是否存在。
  对15个颊侧0.9mm3~1.9mm3病损、10个舌侧0.9mm3病损行数字减影及二值化处理后测量其面积,与颌骨标本实测面积比较,以检验本系统对病损面积测定的准确性。
  利用灰阶估算病损深度[4,5],拍第一张参考片时放置铝楔,形成由黑到白灰度均匀变化的区域,之后不置铝楔拍摄后继牙片,后继牙片与参考片减影获得的图像显示出该铝楔的图像,减影后病损区灰度较背景灰度减低的部分为灰度改变值,可在灰阶上找到有相应灰度值的点,参照该点铝楔厚度,即可确定病损区骨变化的厚度[4],病损体积=病损面积×厚度;计算所得病损体积与实际体积相比较,确定其相关性。
  4.统计分析:10位读片者用两种方法对实验性病损的观察结果用SPSSPC统计包对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作配对秩和检验;分析对颊、舌侧病损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差异,对数字减影后所测病损面积、体积与标本的实际面积、体积的关系作线性相关回归分析。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